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养殖
稻田种出鱼虾蟹鳖 农作模式创新让浙江宁波“水稻+”风生水起
时间:2018-12-20 01:19:17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作者:佚名

  记者 孙吉晶 

  

    今年,鄞州归本水稻农场划出50亩稻田,在四周开沟并放养龙虾苗,开启水稻和龙虾共育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眼下,龙虾和水稻都已收获。农场负责人汪炎斌表示:“稻虾共育”亩收益比单纯水稻种植提高500元。    

  

    近年来,宁波市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目标,引导生产主体大胆实践,因地制宜推广粮经轮作、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生产新模式。    

  

    推广“水稻+”,搞好示范是关键。宁波市相关部门总结集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典型模式,以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为重点,开展示范点建设。2018年,全市共建立5个省级新型农作制度示范基地,其中象山“稻鱼鳖”和余姚“稻鱼”“稻鳖”共生模式引入省级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宁海“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象山“茄子-单季晚稻”轮作模式示范点被列入省级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示范项目。    

  

    为突破技术推广的瓶颈,宁波市整合各种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组建了水稻、蔬菜瓜果等1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慈溪市正大桑田(宁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围涂新造的水田里探索“种养结合”模式,稻田四周开挖水沟水坑,放养中华鳖、泥鳅、蟹、鲫鱼和鲢鱼等水产品种,亩均产值比单纯种植水稻增加1200元,亩均收益增加900元,既实现了种养增收的目标,又破解了当地养殖水源稀缺难题,为围涂造地后的耕地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    

  

    据统计,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15万亩,其中采用“水稻+”绿色生产模式的约2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4.3%。“蔺草-晚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单季稻”“榨菜(雪菜)-单季晚稻”形成一定规模。“稻田养鱼(泥鳅)”“稻田养龙虾”“早稻-浙贝母”“晚稻-藏红花”等模式中,龙虾、浙贝母、藏红花经济价值较高,且种出来的稻米品质好,农民推广应用意愿较强。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稻+”绿色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在稻田中形成新的生态循环链,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结构,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