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李心) 白显军是他拉哈镇安平村大拉哈图水产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杜尔伯特县河蟹产业发展协会会长。2018年,合作社依托稻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社员发展蟹稻综合种养,构筑水稻增值新引擎,开发蟹稻面积1000亩,秋季水稻亩产1000斤,河蟹亩产18斤。由于蟹稻不施化肥农药,质量高、品质好,每市斤卖到3元的好价格,水稻亩均产值实现3000元,扣除535元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2465元;成蟹以每市斤35元出售,扣除290元养殖成本,每亩纯收入340元。河蟹和水稻两项亩均纯收入2805元,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两倍以上。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蟹稻种养新模式
至今,白显军从事水稻种植近30年,2013年牵头成立大拉哈图水稻种植合作社,入社社员56人,经营稻田3000余亩。合作社成立以来,依托优质的嫩江水域资源,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严格执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产出的大米经国家专业机构检测,完全达到绿色有机食品标准。2016年,县委提出“将水产业打造成我县又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组织业务部门及我们这些种养大户、合作社,远赴北大荒集团新华分公司、五常、盘锦等地,考察学习蟹稻、鸭稻等绿色有机种养技术,看到稻田里养螃蟹,喂的是田螺和黄豆,粪便直接还田,水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螃蟹不愁卖,有机大米还能卖上价,这使他大开眼界、深受启发。经过反复思考,决心利用水稻综合种养技术,发展稻田养蟹,种植绿色有机稻米,做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起初,家人对他的想法有些顾虑,认为这些年种水稻效益较高且收入稳定,没必要冒这个险。但很有信心,一方面有辽宁盘锦蟹稻种养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县委、县政府发展水产业的力度和决心,激励勇于敢闯敢试。2017年尝试蟹稻种养300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8年在1000亩稻田里投放扣蟹,开展大规模蟹稻综合种养。
二、强化管理,积极借鉴蟹稻养殖新经验
为做好蟹稻综合种养,积极借鉴辽宁盘锦成功经验,从种苗投放到成蟹回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抓,起早贪晚整天泡在稻田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一是严把质量关口。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水稻生产我一直坚持绿色好米的经营理念,养河蟹我同样做到这一点,严把蟹苗质量关,在县水产总站帮助下,购进辽宁光合蟹业优质蟹苗,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配套安装监控设备,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操作,不投肥、不用药,确保整个生产环节都符合生态环保的标准,这也为叫响“生态大米”品牌、打造“放心蟹”奠定了基础。二是借鉴先进技术。为尽快熟悉河蟹生长规律和管理经验,先后三次到辽宁盘锦、五常等地,重点学习了解河蟹的生长习性、饵料投放、脱壳时间、水温水质及生长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与防治等相关知识;先后十几次跑县水产总站、养殖大户,将县水产总站技术员和盘锦养殖户请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多次向周边河蟹养殖户请教,积极寻求成功经验,分析对比查找不足。为了这1000亩蟹稻,付出了比平时多几倍的心血,当看到一天天长大的河蟹,感到十分欣慰。三是加强田间管理。为摸索积累经验,选择一处进排水较好的地块进行试验,严格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田间管理,在稻田周边挖好环沟,便于河蟹爬行运动。养殖河蟹防逃是关键,我积极借鉴其他养殖户经验,采用50厘米高的防老化硬质塑料薄膜,埋入田埂泥土中15厘米,每隔100米用木桩固定,并将四角做成弧形,防止河蟹沿夹角攀爬外逃。种养结合的尝试中,发现河蟹有旺盛的杂食性, 在稻田中不间断的活动可以达到除草、防虫、松土、浑水的效果,从而刺激水稻快速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避光生长提供了条件。四是打造大米品牌。蟹稻种养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河蟹的粪便为稻田提供有机肥料,源源不断的输送养分,使水稻植株挺拔、穗大粒饱、口感醇香、品质优良,秋季收获的成蟹黄多膏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2018年,在原有注册“大拉哈图”牌大米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进一步提高“大拉哈图”牌大米的“身价”。我还将大米、河蟹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不断拓展外阜销售市场,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河蟹上市仅一个月就销售一空,大米销售量也较往年增长20%左右,实现了蟹、稻双赢。
三、创新发展,扩大养殖规模实现新突破
发展农业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握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一是扩大河蟹养殖规模。两年的蟹稻综合种养让他尝到了甜头,也感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辽宁盘锦蟹稻每亩河蟹产量80斤,而我们才18斤,发展空间很大。今年,我计划投放1000亩养成蟹、300亩养扣蟹,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有信心将亩产提高到25斤,为全县蟹稻综合种养做好示范。二是打造苗种培育基地。目前,县河蟹养殖户年需蟹苗80万斤左右,所用苗种多数来源于辽宁盘锦,由于运距较远,加上气候、水温、水质等外部条件差别,蟹苗落地后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死亡率较高,由此触动我产生培育蟹苗的想法。通过与县水产总站沟通联系,了解到随着全县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蟹苗需求量在200万斤左右,这使他更加坚定了培育蟹苗的决心。去年尝试投放大眼肉体培育蟹苗,当年扣蟹亩产达到50斤,今年将继续加大投放力度,打造河蟹苗种培育基地,为全县发展河蟹产业提供保障。三是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合作社的影响扩大了,效益提升了,都离不开村民的支持,离不开社员的信任,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众乡邻。积极宣传蟹稻种养的经济效益,让水稻种植户动心,并承诺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免费为他们整地,帮助购买优质种苗,让他们心里托底,现有11户稻农打算尝试蟹稻种养。我想通过辐射带动,让更多的稻农加入合作社,不断扩大蟹稻种养规模,使河蟹产业成为拉动增收的又一特色产业,引领社员共同走上新的致富路。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