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原产于亚热带,性畏寒,喜温暖气候,适宜在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土层深厚的红壤山地和丘陵地作经济栽培。虽然枇杷适应性广,但枇杷无公害栽培还是应选择生态最适宜的地区。个别在次适宜地区栽培的,必须选择小气候适宜的地方,以达到枇杷优质、高效与无公害的生产目的。
气候条件
1.气温
枇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的温度,一般年平均温度在14℃以上即能生长,15℃以上则更适宜。但枇杷在冬季开花,春季形成果实,冬季和初春的低温对当年枇杷的产量有很大影响,成为能否作为经济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枇杷成年树枝叶的耐寒力较强,在-18℃的低温下也不发生冻害;花和幼果的耐寒力较弱,在一般情况下,花蕾可忍受-8℃低温,花在-6℃就严重受冻害,幼果在-3℃下受冻害。在北缘地区进行枇杷经济栽培时,要选择有江河湖泊调节气候,或西北面有高山阻挡寒流的地区栽种。同时,在品种上应注意选用开花较晚的品种,以及培养晚花穗、晚花,以避过幼果受冻期。还可利用某些品种花穗形态上的特征与耐寒力的关系,选出耐寒的类型。如花穗疏松,每穗花量少,花瓣少;支轴平展,花蕾大部分分布在支轴的下方或支轴下垂,花梗向下弯曲等,都是较耐寒的类型。莆田山区果农在霜冻前给枇杷果(花)穗套袋,可减少花果受冻。
枇杷花粉的活力亦与温度有关,一般在10℃以上开始发芽,20℃左右为发芽最适温度,发芽率可达70%以上,5℃以下完全不发芽,35℃以上发芽率也低。所以,温度也会对枇杷的授粉受精产生不利的影响。枇杷不耐高温,当气温或地温达到30℃以上时,其枝叶和根的生长滞缓,幼苗生长不良,果实在采收前7-15天遇35℃以上的高温,极易产生日灼伤害,以至失去食用和商品价值。
2.降水量
枇杷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枝叶茂盛,生长结实需要较多的降水量和湿润的空气。枇杷根系较浅,不耐干旱。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大量落叶,妨碍果实肥大,使之肉质不良。一般要求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且分布适当。如降水量分布不当或偏低,又无法及时灌溉,不能满足枇杷的生长结果需要,则会对枇杷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
枇杷的成熟期大多在春末夏初。春季气候变化剧烈,雨水过多,容易促使枝条徒长,妨碍结果。结果期雨量过多是有害的。在果实迅速膨大期,如果雨水过多,则易发生裂果;如果阴雨连绵,阳光不足,则果实着色不良,使成熟期延迟,风味变淡。在枇杷冬季抽梢时,如雨水太多,结果树的营养枝大量萌发,则会导致抽梢与开花结果的矛盾,争夺养分,降低坐果率及产量。
花期阴雨,会降低枇杷花粉的发芽率。据调查,在正常情况下,花粉发芽率为90%,若遇阴雨则会降低到50%左右。同时,雨水过多,不仅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还会使排水较差的果园积水,造成早期落叶及烂根,削弱树势,甚至使树体死亡。
枇杷在夏末秋初,要求较少的水分和较干燥的条件,以使生长减缓,花芽分化良好。但这时往往过于干旱,而且温度较高,树体蒸发量大,妨碍枝叶生长,使花芽分化不良。根系浅的植株更易受旱。故在山地栽培枇杷应注意加深土层,引根向下,并行树盘覆盖,以减少旱害。
3.光照
枇杷要求阳光充足。阳光充足,有利于果实生长,且能提早成熟,使品质和着色都好。在果实增大期,如果阴雨连绵,阳光不足,则果味变淡,着色不佳,成熟延迟,并增加裂果和落果。枇杷砧木的幼苗,可在散射光下生长。但如在有水利保证的条件下,把它移植在全光照上的土地上,则生长粗壮,节间变短,有利于以后的带叶嫁接。在幼苗定植初期,有一定程度的遮阳,对成活有利。在成年期,要求阳光充足。充足的阳光,能促进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增加含糖量和着色度,提高果实的品质。但是,过于强烈的阳光,则不能直射树干,以免造成灼伤。在果实由绿转黄时,如果烈日直射,则易引起日烧。但若过于荫蔽,则内膛多枯枝,且易滋生病虫,使枇杷树体受到危害。
4.风
枇杷树冠茂密,叶片长大,根冠比值达3.64,地上部远较地下部为重,加之根系较浅,粗根少,土壤固定性差,因而容易被风吹倒。因此,栽植枇杷应避开风口或设置防风林。有些地区在温度骤然上升,湿度骤然下降,风速加强,风向转变,降雨停止时,容易产生焚风(又叫火烧风)。枇杷果皮转色期,枇杷果实最易因焚风而脱水干涸,致使以后无法恢复成饱满的果型。即使能继续长大,那也是畸形果,会失去商品价值。完熟果在焚风发生前若未能及时采收,一旦受到焚风的袭击,就会使果皮皱缩,甚至整个果实脱落,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及产量。在沿湖沿海地区,还要注意防风。应选择避风处或设置防护林带保护枇杷树。在春季,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常常会使果实脱水皱缩,以至引起落果,因此,需要加以防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