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亚玲 4月29日,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郭天财等岗位科学家及体系外的小麦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资金和四川省小麦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支持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主持研发的“稻茬小麦半旋高效播种”和“旱地套作麦带式机播”两项西南麦区小麦丰产技术,在广汉(平原)和中江(丘陵)两地示范片进行了现场考察。
稻茬麦怎么种“专家大院”找专家
针对西南麦区稻茬麦播种阶段田湿土粘、整地播种困难、播种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农机部门共同研制了适宜稻茬麦抗湿播种和稻秸还田,并能提高播种质量和播种功效的半旋播种机2BFMDC-6、2BFMDC-8,以半旋播种机为基础形成了“稻茬小麦半旋高效播种技术”。
负责这项技术的广汉“专家大院”的当家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汤永禄研究员告诉记者说,这项技术的特点:一是工序简便,播种、施肥、还草等工序一次性完成;二是仅对5~6厘米的种子带进行旋耕,小麦行间保持免耕,这样做有利于降低农机具的重量和动力消耗。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内外的专家一致认为:“稻茬小麦半旋高效播种技术”具有省工、高效、节本、增产的显著效果。该技术与人工撒播盖草方式比较,工效提高20倍以上,田间麦苗均匀度提高40%左右,用种量降低大约30%,播种成本节约28%,平均亩增收13.6%,节本增效达到45%。同时还简化了稻草还田工序,有利于耕地的培肥。
旱地小麦怎么种中江县里找答案
中江地处丘陵山区,由于耕地多在台土以上位置,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较差,加上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增多,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象。针对丘陵旱地生态特点和当前现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设计研发了适宜旱地套作麦生产的带式播种机ZB-5、
ZB-4,以带式播种机为基础形成了“旱地套作麦带式机播技术”。
受环境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制约,西南旱地套作小麦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尽管有了小锄挖窝或是砍沟点播技术,但是都费工费力,农民种植积极性逐年下降。通济镇通济村的科技示范户陈仁孝告诉记者说,他有3亩地,种了40多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整天泡在地里,有点吃不消,不想再种地了。就在这时,农技员向他传授了一种叫做“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新技术。学会这项技术后,他感到小麦增产很多,还省工省力。以前,他的小麦亩产只有250公斤,玉米是450公斤;用了这项技术后,他的小麦每亩产量达到500公斤,玉米达到550公斤。
旱地套作麦带式机播技术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能保证麦秆个个有麦粒。专家与农机部门共同研制的小型动力带式播种机,适合于丘陵地区且易于进入坡耕地。其技术流程为:先用微耕机将小麦播种带旋耕一次,然后把肥料撒施到播种带上,之后再将播种器挂载到微耕机上进行播种。这样做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保证了播种质量。此机械还可以播种玉米,能按农民的意愿预留出套种红薯或大豆的地方。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内外的专家鉴定后得出的结论是:此项技术使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显著提高,增产增收的效果突出。与大面积生产上的挖窝播种技术相比,能增产12.8%,节本增效达到33.6%。
最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内外的专家一致认为:稻茬麦半旋播种技术和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