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世界城市’的农业高端,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提高北京种业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籽种之都’的重大举措。”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日前在第三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上表示。
生物育种产业基础雄厚
杨伟光介绍说,北京市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工作基础和成效。
近年来,北京着眼于高端农业,围绕培育农业生物新品种、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搭建、农业前沿技术实验室筹建、籽种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联盟建设、农业生物技术孵化器建设等工作,为培育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搭建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改变基础研究与生产分离育种研发模式,提高了农业育种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凝聚国内外56个单位和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外450名高水平专家,共同对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促进科技资源的集约化应用,提高了科技条件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科技成果的产出率。
筹建农业前沿技术实验室,吸引国内外生物育种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为北京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北京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着力发展一批高层次生物育种人才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育种技术前沿和趋势、熟悉国际化运作的创新创业主体,建设一批生物育种基地,加强生物育种相关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健全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创业与服务体系。
同时,北京成立农业生物技术和籽种产业联盟,实现优势科技资源聚集。在北京市科委倡导下,由种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联盟和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大力推动北京籽种产业,特别是生物育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为加强转基因作物新品种落地转化,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北京市还建成了国内首个农业生物技术孵化器,知名国际种业公司即将入驻孵化器。
生物育种产业成发展重点
“北京率先在国内提出大力发展籽种产业的战略。”杨伟光说。
籽种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密切相关。据统计,北京地区保存国家级种质资源达到39万份,列世界第二位。北京每年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占全国20%,祖代蛋种鸡、良种奶牛冻精、祖代肉种鸡、虹鳟鱼苗种、鲟鱼苗种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0%、40%、50%、40%和50%,为全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种业保障。
杨伟光表示,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农业总部经济聚集地,更应该大力发展籽种产业,占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杨伟光强调,必须依靠生物技术创新,着力培育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籽种高端产业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广泛采用,对农业育种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已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北京率先发展籽种产业,把发展生物育种技术作为籽种产业技术升级的突破口,把生物育种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实现籽种产业的跨越发展。
打造“籽种之都”
杨伟光表示,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工作将继续实施籽种产业发展科技行动,以发展生物育种技术为籽种产业技术升级的突破口,把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籽种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力争将北京打造成中国的“籽种之都”。
杨伟光介绍说,北京将加大对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探索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引导科技金融资本注入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种业技术交易和服务机制。
此外,北京还将加大生物技术创新,打造生物育种核心引擎,切实加强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开发,加强技术集成,推进生物新品种创制。
杨伟光表示,北京将推进官产学研用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联盟形式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使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籽种产业科技成果能够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进程。
北京还将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实现科技资源优势互补。未来,北京将广泛开展国内外生物育种项目合作,共同开发全球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为我国参与国际种业技术竞争、合作奠定基础,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