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种植
转基因技术安全与否之争不是坏事
时间:2010-05-28 08:48:12来源:作者:王溧

  中国科协17日举行了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作了题目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及其安全性评价》。报告中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3亿公顷,全球有25个国家种植面积是1996年的79倍。全球的转基因作物里面,大豆面积的3/4、棉花的一半、玉米面积的1/4、油菜面积的1/5都是转基因品种。

  林敏认为,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

  对于中国为什么选择和发展转基因技术?林敏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本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国家,东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这样也迫切需要我们发展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林敏说,前几年中国在推广面积上排列从第四、第五到第六,但是我国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加强了水稻和玉米的研发。

  然而,转基因技术一路走来,激烈的安全争论如影随形。

  林敏介绍,转基因的产业化尽管有不少最后经过科学证实的不良报道,但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未发现不利的影响。

  那么,“既然有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还持续不断地争论?”

  林敏认为,争论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文化的原因,有国际贸易的原因等一系列原因。

  “争论不是坏事。”林敏进一步阐释自己的“争论观”:通过争论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物安全的管理,促进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确保生物育种和转基因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争论可以引起各方对转基因科普和科学技术的重视,来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不理解和畏惧心理,同时也能培育转基因产业的未来市场。

  “害怕是可以理解的。”在林敏看来,对未知的事物,科学还不能回答一些东西,公众有畏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不了解,第二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正面的声音太少,做这些研究的科学家,不能放下身段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释,反而使得误解更深。

  “如果有一天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工业、农业、环保,进入寻常百姓家,你感觉到它的好处了,离不开它了,到了那一天,公众才能真正接受。”林敏说。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全文复制上一篇下一篇

  中国科协17日举行了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作了题目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及其安全性评价》。报告中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3亿公顷,全球有25个国家种植面积是1996年的79倍。全球的转基因作物里面,大豆面积的3/4、棉花的一半、玉米面积的1/4、油菜面积的1/5都是转基因品种。

  林敏认为,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

  对于中国为什么选择和发展转基因技术?林敏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本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国家,东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这样也迫切需要我们发展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林敏说,前几年中国在推广面积上排列从第四、第五到第六,但是我国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加强了水稻和玉米的研发。

  然而,转基因技术一路走来,激烈的安全争论如影随形。

  林敏介绍,转基因的产业化尽管有不少最后经过科学证实的不良报道,但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未发现不利的影响。

  那么,“既然有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还持续不断地争论?”

  林敏认为,争论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文化的原因,有国际贸易的原因等一系列原因。

  “争论不是坏事。”林敏进一步阐释自己的“争论观”:通过争论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物安全的管理,促进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确保生物育种和转基因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争论可以引起各方对转基因科普和科学技术的重视,来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不理解和畏惧心理,同时也能培育转基因产业的未来市场。

  “害怕是可以理解的。”在林敏看来,对未知的事物,科学还不能回答一些东西,公众有畏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不了解,第二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正面的声音太少,做这些研究的科学家,不能放下身段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释,反而使得误解更深。

  “如果有一天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工业、农业、环保,进入寻常百姓家,你感觉到它的好处了,离不开它了,到了那一天,公众才能真正接受。”林敏说。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