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种植
畸形菇的种类、产生原因与预防
时间:2012-08-17 15:16:40来源:作者:
    畸形菇严重降低产品等级,甚至失去商品价值,影响栽培经济效益,这个问题普遍存在。
    一、常见畸形菇的种类
    常见的畸形菇有:菌盖紧抱不展,呈“拳头状”;柄长肥粗、盖小,呈“花瓶状”;盖凹陷、边裂外卷,呈“破碗状”;盖窄长,呈“牛舌状”;盖面斑点,呈“麻脸状”;盖中瘤肿突起,呈“胀腹畸形菇降低产品等级,甚至失去商品价值,影响栽培经济效益,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常见的畸形菇有:菌盖紧抱不展,呈“拳头状”;柄长肥粗、盖小,呈“花瓶状”;盖凹陷、边裂外卷,呈“破碗状”;盖窄长,呈“牛舌状”;盖面斑点,呈“麻脸状”;盖中瘤肿突起,呈“胀腹状”;两盖并展、柄紧连,呈“蝴蝶状”;盖弯曲不平,呈“波边状”;盖圆包裹、菌褶收缩,呈“光头状”;盖面纵裂沟缝,呈“花菇状”;数菇并生,呈“莲花状”;此外还有菇体萎缩形、菇体偏黄变色形等等。
    二、常见畸形菇的产生原因
    畸形菇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培养环境条件与白灵菇生理、生化要求不相适应。关键在于出菇期温、湿、光、气协调不好,在管理技术上操作失误等等。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避免畸形菇发生的相应措施。
    1、房棚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白灵菇栽培场所(室内菇房和野外菇棚),不少建造简陋,结构不合理。有的菇房门窗单向,有的通风口开在墙体上半部,致使室内空气不流通;有的塑料大棚两旁虽有通风口,但通风口都是朝着菌墙两端;也有的虽然开有通风口,但为了保温,始终没打开。由于棚内空气不流通,造成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变成畸形。理想的菇棚应为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从保温和通风角度考虑,栽培房棚不宜太大,一般长方形每棚以容3000袋(15×8×2.2米)或5000袋(25×8×2.2米)为适。通风口应设在长向两旁下方,用砖砌成24×24厘米口径,每隔1米开1个,横向两旁的口与口等高,有利于空气对流。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能闭,有利于纵向空气对流;棚顶应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
    2、菌墙垒叠欠妥
    其表现:菌袋进棚垒墙太高,10袋1码,超过1米;有的菌墙之间填入粘性土壤,不透气;有的填土后浇水不足,偏干;有的菌墙码垛过于密集,中间不填土;有的垒墙时,袋头割膜不得法,入墙部分只割1/3太少、而露外一端反而割膜,菌丝体露空不保湿。这些,使得子实体生长发育必然受到抑制。比如北方菌袋叠墙,袋间填土水分不足,进入寒冬加温、催蕾时水分少、偏干,菌袋内的含水量反被填土吸收,使菌丝体脱水,必然出现菌盖不展或萎缩状态的畸形菇;而粘性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对菌丝体不能起调节作用,反而阻碍正常的生理生殖。
    长江以北的菇区,菌袋垒墙是白灵菇长菇的载体,它包括菌袋和填土两方面。填土的目的是利用土壤中的有机物,同时起到调节温、湿度作用。低温时土壤能保温,气温高时会散热,是一种覆土栽培机理,也是现行白灵菇野外菇棚栽培的一种模式。要达到适时出菇、出好菇,根据鄂北广水市大面积生产实践经验,必须做到“五要”:
    ⑴时间要准菌袋生理成熟后,一般要在12月上、中旬完成,以便转入催蕾。
    ⑵叠墙要稳菌袋码垛6~7层,倾斜形,下大上小,以底宽120厘米、上宽80厘米、墙体长280厘米为适;菌墙间相距60~80厘米作业道。
    ⑶割膜要适菌袋内向一端割膜的目的,是让菌丝体与填土相连,以割掉2/3为适;叠墙时2袋并列排放,袋间相距4~5厘米;露外一端留1.5~2厘米,不可割膜,起长菇护围作用。
    ⑷填土要好砌墙以粘土为适,但菌袋间填土应以粘土加沙壤土,拌以1%石灰、复合肥0.5%配成营养土;分两部分使用,一部分加水配成泥状用于垒袋,一部分干拌,作填充袋间缝沟,然后浇水。
    ⑸要打气孔菌墙顶部填土3厘米后,用泥巴围成10厘米左右深的蓄水位,每隔40~50厘米打1个3厘米宽、深直到离菌墙底部2~3袋位置为止,作为通气孔和灌水两用。
    3、先天性营养缺陷
    主要有4种表现:
    ⑴配方中原辅料棉籽壳、麦麸陈年受潮霉变,养分降解;且在配方中含氮物质的麦麸用量偏少,菌丝生长前期无不良反应,到长菇期则不能满足要求。
    ⑵培养基酸败。
    ⑶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这些属于先天性营养不良,所以产出的菇盖薄、波边状,或不展盖、色偏黄不白的变异菇。
    培养料是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基质好坏对长菇多少、好坏关系密切。要多产优质菇,要求做到“四必须”:
    ①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用前阳光曝晒杀菌
    ②配方必须合理这里介绍2组配方:棉籽壳87%、麦麸8%、玉米粉2%、石灰粉3%;以木屑为主的配方:阔叶树干木屑80%、麦麸15%、玉米粉3%、石灰粉2%。含水量60%左右,pH7~8.5。
    ③添加剂必须控制配料中常用添加剂石膏粉或石灰粉,两者除可提供钙元素外,主要起调节pH的作用。石膏粉即硫酸钙,微酸性,用于缓冲碱性;石灰粉为轻质碳酸钙,为碱性,用于防止pH偏酸。白灵菇的培养基所需pH为7~8.5,属偏碱。加上制袋在秋末,气温高,为防止培养基酸败,所以宜用石灰粉。按绿色食品要求,添加剂在配方中不得超过5%。
    ④发酵必须掌握机理发酵是利用有益微生物自然催化分解培养基,从而改善基质的理化性状,增加有效养分,有利于菌丝吸收,促进培养料中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地转化为子实体,有利于提高产量。发酵时可添加发酵剂0.3%,发酵时间7天,翻堆3次后转入装袋、灭菌、冷却接种。
    4、预产期把握不准
    常因栽培者求菇心切,菌丝生理未成熟就进入人为催蕾,造成早产畸形。
    白灵菇需“百日养菌,一朝现蕾”。为此,必须掌握菌丝体生理成熟“三标准”:
    ⑴菌龄从接种日起累计养菌时间90天。
    ⑵外表菌袋表层菌丝色泽浓白。
    ⑶基质手感紧硬、略有弹性,拍打有“嘭”声,达到这个标准说明生理成熟,此时进棚摆袋垒墙最适。
    5、催蕾技术没到位
    菌丝生理成熟后还需要0~13℃低温刺激10~15天,这期间还要进行5~7天的10℃以上温差刺激,才能迫使原基发生分化成菇蕾。这是白灵菇与众不同的一个特性。栽培者常因没掌握这个独特种性,低温蹲菌期不足,温差刺激不够,与生殖期理化要求不协调,导致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而变形。有的菇友在12月上旬进棚催蕾时,为了保温,却忽视了通风,棚内严重缺氧,结果催出的尽是菇柄长达20厘米、菇盖紧握不展的“拳头菇”。低温、变温催蕾必须做到“四配合”:
    ⑴开口增氧把菌袋解开,松动袋口并扭拧,让微量空气透进袋内,但不可把袋口全开,以防菌体干燥。
    ⑵搔菌唤醒据新疆和北京、河北等产区经验,菌袋开口后用小铁耙往袋内扒掉原菌种块及周围3.5厘米的老化菌皮,但其他部位不要搔动。搔菌有利于原基早现,出菇点定位于中央。
    ⑶干湿交替晴天用喷雾器在棚内空间喷雾化水,相对湿度要求85%;夜间掀起棚边盖膜,自然降温,形成干、湿刺激。
    ⑷引散射光长菇阶段,白天应将棚顶草帘拉稀,间距6~10厘米,让阳光射进。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00~600勒克斯,但要避免光线直射,以免水分蒸发、原基萎缩或菇体裂成花菇纹。
    6、疏蕾未引起重视
    有人看到菇蕾丛生喜出望外,明知菇蕾太密,却舍不得摘掉。由于忽视疏蕾,出菇互相拥挤,因此出现蝴蝶形,侧向呈长牛舌状、驼背菇等变异形态。
    疏蕾能确保产品朵形和质量,是栽培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具体“四要求”:
    ⑴留蕾适量每袋一般留1~2个,最多不超过3个。多了营养分散,菇体不肥厚,反而品质下降。
    ⑵选蕾准确以色泽洁白、菇体端正为标准,选优去劣、留大去小、留强去弱、疏密留稀。
    ⑶小心操作用利刀将多余幼蕾割除,不可伤及保留的菇体及菌丝。
    ⑷疏后护蕾疏蕾后应把袋口薄膜拉直,稍拧,保温保湿。温度保持在13~18℃,不低于8℃,不超过20℃;空间相对湿度85~90%。菌墙之间的作业道有浅度蓄水保湿;并要打开通风口,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同时引光增温,促进菇蕾发育。
    7、长菇期管理不善
    菇蕾出现后逐步分化成子实体,在长菇期间,常因温、光、气调节不好,导致菇体发育畸形侧长,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以及采收过期,菇体超大,不符合等级。因此,出菇期间管理上要做好“三协调”:
    ⑴加温与保氧协调长菇期正处于腊月刮北风、气候寒冷,出菇要求最适温度13~18℃,在北方产区,除了白天引光增温、罩膜保温外,夜间可采取在棚外燃烧、蒸汽进棚升温。但要注意,不可忽略通风,以免缺氧,导致菇体变形。
    ⑵增湿与通风协调长菇期空间相对湿度要求85~95%,寒冬干燥,需要在空间喷雾化水增湿;同时结合通风,切忌喷关门水或过量水,以免棚内缺氧,或水滴落于菇面而引起盖面积水凹烂成麻脸。
    ⑶引光与保湿协调长菇期需要散射光500~600勒克斯。棚顶草帘之间需拉开6~10厘米,让阳光照进棚内,创造“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但切忌光线过强,以免造成水分蒸发、菇体裂花。因此,晴天棚内菌墙间的作业道应保持浅度蓄水,使光线进棚后,水蒸汽上升,增加空间湿度;早、晚可向空间喷雾增湿,但切忌喷到子实体上,以免造成烂菇或菇盖变黄。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