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茭1号
认定编号:浙认蔬2007007
育种单位:磐安县农业局、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该品种多点品比试验平均亩产壳茭约1400公斤,比对照单季茭‘一点红’亩增29.6%,比原有磐安茭白亩增18.6%。属单季茭品种。植株长势较强,株高2.5米左右,与原品种相比,平均株高降低约10厘米,最大叶长185厘米左右,最大叶宽4.1-4.6厘米,叶鞘长达53-63厘米,孕茭叶龄15-17叶,单株有效分蘖1.7-2.6个。茭体膨大4节,隐芽无色,壳茭单重110-135克,平均124.6克,与原品种相比,单茭重增约10克。茭肉长20.2-22.8厘米,宽3.1-3.8厘米,叶鞘浅绿色覆浅紫色条纹。肉质茎表皮光滑、白嫩。适宜生长温度15-28℃,适宜孕茭温度20-25℃。正常年份采收期7月下旬到8月下旬,与原品种相比,熟期提早约7天。
栽培注意事项:春栽 4月上旬定植,秋栽10月上中旬定植。亩栽约1900穴,每穴2-3本,行株距70×50厘米。加强锈病的预防。
2、金茭2号
认定编号:浙认蔬2008005
育种单位: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
金华陆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该品种2004~2006年多点品比试验亩产壳茭2151.8~2431.7公斤,平均亩产2279.9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水珍1号’平均亩增产12.1%,一般亩产2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较耐高温、采收期较长、对光周期较不敏感的单季茭品种。株高2.2米左右,叶鞘浅绿色,长52~55厘米,最大叶长162~170厘米,最大叶宽3.6~3.9厘米,开始孕茭叶龄11叶左右,年生长期内每墩有效分蘖11.8~14.1个。茭肉梭形,茭体4节,表皮光滑,肉质细嫩,商品性佳。有两个比较集中的采收期:第一个采收期6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平均壳茭重约120克,平均茭肉重约95克,平均茭肉长17.0厘米左右,茭肉第2、3节长和直径分别为6.1厘米、6.5厘米和3.9厘米、3.0厘米左右;第二个采收期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平均壳茭重约98克,平均茭肉重约76克,平均茭肉长16.4厘米左右,茭肉第2、3节长和直径分别为5.8厘米、6.6厘米和3.7厘米、2.9厘米左右。
栽培注意要点:金华地区3月中下旬定植,春季注意预防低温危害;注意防治螟虫。
3、丽茭1号
认定编号:浙认蔬2008004
育种单位: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缙云县农业局
该品种经2004—2005年多点品比试验,壳茭亩产1679.3 —2098.8公斤,平均亩产1796.2公斤,比对照‘美人茭’平均增产5.1%。属单季茭品种。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株高240厘米左右,叶鞘长度约58厘米,最大叶长190厘米左右,叶宽4.6—4.8厘米。单株有效分蘖2—3个,开始孕茭叶龄13叶左右,茭体4节,茭肉长16.7~18.6厘米,其中第2节和第3节纵、横径分别为7.43厘米、4.66厘米和4.84厘米、3. 57厘米。壳茭单重142.5—178.6克,茭肉净重105.6—128.6克,净茭率71.8—74.1%,茭肉白嫩、光滑,品质好。生长适温15—28℃,孕茭适温20—25℃。在丽水海拨800米左右的地区种植,一般在7月中旬开始采收,7月下旬8月初进入盛收期,熟期比‘美人茭’早12—14天。
栽培注意要点: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区种植应预防“倒春寒”危害。秋栽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定植或春栽 4月上旬定植,行株距60—70×40—50厘米。秋栽每墩1—2苗,春栽每墩3—4苗,亩留有效苗1.9—2.2万株。加强锈病防治。
4、龙茭2号
认定编号:浙认蔬2008024
育种单位: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桐乡市龙翔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桐乡市董家茭白合作社
该品种2006—2008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夏茭平均亩产2986公斤,比对照‘梭子茭’增37.3%;秋茭平均亩产1556公斤,比对照增45.9%。双季茭,中晚熟,夏茭5月上中旬~6月中旬采收,秋茭10月底~12月初采收。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紧凑直立。秋茭株高170厘米左右;叶鞘浅绿色,长45厘米左右;最大叶长140厘米、宽3.2厘米左右;平均有效分蘖14.7个/墩;平均孕茭叶龄8.1叶;壳茭重平均141.7克,肉茭重95克左右,净茭率68%左右,膨大的茭体4—5节,茭肉长22厘米左右,最大横切面4.3×4.0厘米。夏茭株高175厘米左右,叶鞘绿色,长36厘米左右;最大叶长110厘米、宽3.7厘米左右;平均有效分蘖约19个/墩;壳茭重150克左右,肉茭重110克左右,净茭率70%以上,膨大的茭体4—5节,茭肉长约20厘米,最大横切面直径4.4×4.1厘米。茭肉白色,可溶性总糖含量1.74%,干物质含量6.0%,粗纤维0.79%。对胡麻叶斑病和二化螟的抗性优于对照。
栽培注意要点:亩栽1100墩左右,二段育苗,秋茭定植在7月上中旬。水面放养浮萍,改善小气候,降低水温。注意肥水管理和螟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