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产高油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大619”
“浙大619”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继“高油605”后,通过杂交育种经小孢子培养及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油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审油2009002),与杭州市良种引进公司产学合作独家开发。
产量表现:2006-2008年度浙江省油菜区试平均亩产163.3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9.9%;两年平均亩产油量73.9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14.2%。2009-2010年度参加杭州市油菜新品种展示,经展示单位实割,“浙大619”展示田块平均亩产212.8公斤,居10个展示品种首位。
特征特性:平均全生育期225.2天,属中熟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株高182.6厘米,有效分枝位54.8厘米,一次分枝数10.2个,二次分枝数8.0个,主花序有效长60.6厘米,单株有效角果515.7个,每角实粒数23.6粒,千粒重4.05克。含油量45.2%,硫甙含量18.43μmol/g,芥酸含量0.1%。
抗逆性:菌核病、病毒病抗性均强于对照“浙双72”;2010年1-3月,我省连续遭受低温阴雨和严重的雨雪冻害等不利气候,“浙大619”表现出了很强的耐寒、耐湿能力,田间菌核病发病较轻。
省审定意见:熟期适中,植株较高,籽粒较大;丰产性好;品质优,含油量较高,抗病性优于对照,适宜在全省油菜产区种植。
栽培注意事项:同一般双低油菜品种栽培,注意重施基苗肥,施好硼肥,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2、浙江省经销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519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9.00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3天。苗期半直立,叶色较暗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片边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上生分枝类型,植株较紧凑,平均株高160.70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数9.4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00.0个,每角粒数21.0个,千粒重3.60克,种子深褐色。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甙含量17.23μmol/g,含油量44.34%。
产量表现:2006-2008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共17个试验点,14个点增产,两年平均亩产180.1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1%。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57公斤,比对照增产4.8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3、杂交油菜——奥油502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5-2006年度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0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11.4%,未达显著水平;2006-2007年度平均亩产185.4公斤,比对照增产13.6%,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174.8公斤,比对照增产12.6%。2007-2008年度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2公斤,比对照增10.5%。
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221天,早于对照2天,属中熟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株高166.3厘米,有效分枝位43.8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二次有效分枝数9.9个,主花序有效长度57.8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564.8个,每角粒数24.9粒,千粒重3.38克。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检测,含油量43.53%,芥酸含量0.2%,硫甙含量27.6μmol/g。经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抗性鉴定:菌核病和病毒病抗性与对照相仿。
栽培注意要点:重施基苗肥,须施硼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熟期适中,株高中等,丰产性较好,品质优,适宜全省油菜产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