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种子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时间:2010-09-28 10:29:4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思雨

     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广大农村地区,围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加快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利用各种涉农信息资源,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省陆续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农业农村信息化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和完善,到2007年,100%的省级农业部门、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6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务机构,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已达25万余人。

  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国家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了一批重要基础通信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1、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到上世纪九十年末,我国72.3万个行政村中仍有11.7万个广播电视覆盖盲区行政村,535.8万个自然村中仍有56.3万个广播电视盲区自然村,共计1.48亿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为此,自1998年起,原广电部和国家计委在全国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7年,共投入40多亿元资金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转播、传输、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部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修复了1.5万个“返盲”行政村,有效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使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 2007年的95. 4%和96.6%。其中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已基本实行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

  2、加快农村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原信息产业部从2004年起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等6家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目标的重大基础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2004年至2007年6家电信运营企业累计投资超过200多亿元,在偏远农村地区铺设通信电缆约50万多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约2万多个,完成6.9万个无电话行政村通电话,使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2003年年底的89.94%上升到2007年的99.5%;其中农村移动通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8.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6%,人口覆盖率达到97%。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电信网络普及程度,2007 年电信部又在全国启动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当年为2万多个20户以上无电话自然村新开通电话,使全国自然村村通率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宁夏5省市实现了全部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显著改善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状况,不仅明显提高了电话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发展。至2008年底,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9.7%,通电话自然村比重达到92.4%,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部分行政村也具备了宽带或窄带上网能力。其中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北京、 天津、浙江、贵州、山东、吉林等一批省市已经实现乡乡通宽带。农村电话网与互联网双双发展,构成了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和主要渠道。据初步统计,四年来“村村通电话工程”在农村地区为偏僻乡村发展电话用户1800多万户,发展农村互联网用户204万户,与村村通工程开展前2003年相比,农村电话普及率提高了33%,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96%。

  3、加快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建设。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地面通信网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中组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的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中组部2003年启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6年,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农村地区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网络,共建设乡镇终端接收站点近1万个、村级站点18.8万多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达2亿多人次。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6年完成近20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35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覆盖18.7万所农村小学、3.5万所农村中学,使1亿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受益。文化部2002年启动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手段,将优质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基层,截至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16亿多元,建设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共计10.8万个,并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建设基层服务点20多万个,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农业部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建设了覆盖到省的广域卫星网络,并与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建设了覆盖全国500多个县的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咨询服务。 

  三、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迅速发展

  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部门建设农业局域网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65%、12%和1%,上升到2007年的100%、80%以上和40%以上;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部门建设了农业信息网站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87%、40%和16%,上升到2007年100%、83%和60%以上。以农业部建设运行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各省农业部门信息网站为骨干、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农业信息网站为依托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网站体系迅速发展壮大。中国农业信息网已形成集67个频道、37个专业子网站、31个省级农业网站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网站群,日均点击量超过600万次,访问量居国内农业网站首位、世界农业网站第二位。其他中央有关部门也纷纷建设或参与建设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商务部建设了新农村商网,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国家气象局建设了联通33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270多个地级市、1300多个县的中国兴农网,直接为“三农”提高农业气象和经济信息服务。到2007年底,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登记注册的全国农业网站已达5160个;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关资料,我国农业网站已经有1万多家,全面覆盖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

  四、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渠道不断完善。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自下而上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乡镇企业、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主要行业和领域;部署信息采集点8000多个,建立了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度,通过远程联网采集、报送农村各行和领域的生产动态、供求变化、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自然灾害、动物疫情、农民收入、质量安全、资源环境等信息。二是建立了一批重要农业农村信息数据库。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价格、农村经济统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生产动态、农业科技与人才、农村能源与环保等在内的50多个数据库;其中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宏观经济、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等11个数据库系统和6个数据仓库系统已采集存储了1亿多笔数据记录;各省级农业部门也相继建设涵盖农村生产、供求、价格、科技、政策等各领域的数据库系统,几乎涵盖了农村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了数据资源保障。三是形成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农村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利用,及时开发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进行发布以服务农业农村经济,或者提供给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以指导农村发展。目前,仅农业部开发利用各类农村信息资源形成的网上信息联播、分析报告、监测报告、预警报告、信息快报、信息动态、信息月历、信息日历等就达几十种,成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农业部自2002年起,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已掌握的各类信息资源,开展了大豆、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分析,定期形成监测预警分析报告,及时为各部门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