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种子
浙江在"收入过万"新起点上推进城乡大融合
时间:2010-10-25 16:02:4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思雨
  浙江在全国是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5年来,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一直高居全国省区之首。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9年,浙江农民收入实际增长9.5%,达到了10007元,成为农民人均年收入第一个突破万元的省区,由此,浙江的城乡统筹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迎来新任务,浙江如何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形成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新的举措?如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浙江的探索和实践对全国其它地方有什么借鉴和启示意义?7月10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杭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集体采访。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一同接受了采访。

  记者:2009年,浙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您如何评价这一突破的意义?
  
  赵洪祝:我们一直认为,增加农民收入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说到底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年,浙江农业农村工作能够走在前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却集中反映了我省多年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显著成果,充分说明了我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创业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机制的基本形成。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我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消费结构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得到了缓解。可以说,“收入过万”标志着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了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同时,“收入过万”基本同步于我省人均GDP超6000美元,也反映出我省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记者:农民收入“过万”后,浙江对做好“三农”工作有什么新的认识?下一步的部署是怎样的?

  赵洪祝:“收入过万”不是歇脚点,而是新起点。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我省农业发展形势更加复杂,农民增收任务更加艰巨,新农村建设依旧任重道远。今年2月,我们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地牢牢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把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把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继续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基层基础,更加突出政府主导,在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推动资源要素更多更快地向农业农村配置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就今年来说,我们要着重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按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三是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四是按照提升农村民生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五是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六是着眼于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做好“三农”工作打好基础、提供保证

  记者:浙江是江南鱼米之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浙江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在浙江这个工业发展迅猛、农业份额较低的省份,正在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

  赵洪祝:这些年来,我们在抓工业的同时,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在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实行订单早稻谷奖励政策,2009年早稻市场收购价达到每50公斤108~118元,为全国最高。200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公顷产量和总产量同比实现三增,预计今年仍将稳定增长。从今年开始,我们出台新规划,计划通过8至10年努力,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功能区内复种指数200%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此次出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新规划,将集中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建成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全省各地积极性很高,宁波新启动的15个粮食功能区已全面开建,绍兴市的100万亩粮食功能区规划也已完成。

  记者:近年来,浙江“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浙江在探寻统筹城乡发展规律方面有什么认识和体会?其探索和实践有什么启示?

  赵洪祝: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顺势而为,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的有益经验:

  一要把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作为根本要求。“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失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的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我们要继续坚持把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着力点,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使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两年我省大张旗鼓地开展强镇扩权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就是为了在这方面提供有效的平台。

  二要把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这不仅为农民创业就业、落户城市提供了有效平台,也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有效通道。我们要继续坚持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道路,既要促进在城市创业就业农民尽快转化为市民,又要促进留在农村的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特别要清醒地认识到“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问题”,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不断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

  三要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中心任务。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农民收入“过万”之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法和途径又各有不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对更加复杂和繁重的“三农”工作,仍然要坚持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中心任务,并根据农民收入“过万”后的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经验,积极探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有效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和农民工群体的收入。

  四要把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作为关键举措。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资源要素的配置容易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和城市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我省在前一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中,已经初步完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在种类上对农村“补缺”的任务,正在逐步改变公共服务“城多乡少”的局面。下一步,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的配置机制,将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

  五要把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我省在前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对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等体制做了大量有效的改革探索。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化农地经营、土地使用、集体产权、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

  记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在需要。请问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浙江采取了怎样的举措?成效如何?

  赵洪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历史性任务。推进产业化升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浙江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大力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农业的稳定优化,就谈不上产业的优化升级。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省份,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农业必须精打细算、精耕细作,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近年来,浙江通过制定实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有序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体系、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等措施,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力保证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加快启动粮食功能区建设,着力推动1500万亩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

  与此同时,我们做强做优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10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目前10大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此外,各地紧密结合当地资源,突破传统农业路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新型农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着力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以农业区域化布局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涌现了诸暨珍珠、余姚榨菜、慈溪蔬菜、嵊州茶叶、安吉竹业、江山蜂业、普陀水产等一大批区域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产加销结合的特色产业和加工企业群。

  三是新型农业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推广教授和责任农技员制度,加快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009年,浙江全省共聘请责任农技员18262名;培训农民108.6万人。积极拓展“农民信箱”功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品质优化和品种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2009年,全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87个、无公害农产品690个、绿色食品110个,全年农产品监督抽检平均合格率98.5%。

  今年以来,我省农业生产在面临灾害性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呈现稳定发展态势,预计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将超过700亿元。农产品出口贸易逐步回升,1~5月全省农副产品出口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总的来看,浙江农业正逐步走上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发展路子。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