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又名可豆,原产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黑龙江省有很长的栽培历史,全省种植普遍,品种繁多。近几年菜农利用大棚生产,成为快速发家致富的一优良蔬菜品种。其主要种植技术如下。
1、育苗 近几年大棚内实行育苗移栽法,可充分保护根系不受损伤。便于上下茬安排,不但可以早播、早收,提前供应市场,还能保证苗全苗壮促进开花结荚,增加产量。实践证明,育苗可比直播增加产量27.8%~34.2%,提早上市10~15天。豆角直播茎叶生长旺盛而结荚少,育苗移栽结荚多。
2、整地施基肥和作畦
豆角喜土层深厚的土壤,播前应深翻25 cm,结合翻地铺施土杂肥5000~10000kg,过磷酸钙50~75kg或磷酸二铵50kg,钾肥15~25kg。整地后作畦,畦宽1.2~1.3m,每畦移栽两行豆角,穴距20 cm左右,每穴移栽2株。每亩5500~5000墩。
3、插架、摘心、打杈
架豆角甩蔓后插架,可将第一穗花以下的杈子全部抹掉,主蔓爬到架顶时摘心,后期的侧枝座荚后也要摘心。主蔓摘心促进侧枝生长,抹杈和侧枝摘心促进豆角生长。
4、先控后促管理
豆角根深耐旱,生长旺盛,比其它豆类蔬菜更容易出现营养生长过旺的现象,加之大棚栽培,光照弱、温度高、肥力足,营养生长旺盛就更为突出,进而影响开花结荚。田间管理上要先控后促防止茎叶徒长和早衰。豆角从移栽到开花前,以控水、中耕促根为主,进行适当蹲苗,促进开花结荚;座荚后,要充分供应肥水,使开花结荚增多。具体做法是:育苗移栽豆角浇定苗水和缓苗水后,随即中耕蹲苗、保墒提温,促进根系发育,控制茎叶徒长。出现花蕾后可浇小水,再中耕。初花期不浇水。当第一花序开花座荚后,几节花序显现后,要浇足头水。头水后,茎叶生长很快,待中、下部荚伸长,中、上部花序出现时,再浇第二次水,以后进入结荚期,见干就浇水,才能获得高产。采收盛期,随水追肥一次,亩施优质速效化肥、二胺25 kg或磷酸二氢钾20~25 kg。
5、病虫害防治
5.1 煤霉病
豇豆煤霉病又叫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及荚。发病初期仅叶两面生赤色或紫褐色小点,扩大后呈近圆形至多角形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直径0.5~2 cm,病斑边沿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致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密植,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喷400倍多菌灵液,或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液500倍,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加瑞农700倍液。每亩药液50~60 kg,7~10天1次,连续2~3次。
5.2 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和荚。发病初期,叶背面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后变锈褐色,隆起呈小脓疤状,后扩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粉必清150倍液。
5.3 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及荚果。叶片染病,初期叶背出现黄褐色斑点,扩大后,呈紫褐色斑,其上覆有一层稀薄白粉。病原为子囊亚门的真菌。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甲托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瑞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粉必清150倍液。
5.4 豆角炭疽病
防治方法:种子处理用种子量的0.4%的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60%防霉宝600倍液浸种30 min,洗净晾干后播种。发病初期用70%甲托500倍液或炭疽福美800倍液喷雾,施宝灵每瓶兑水50~60 kg或特谱哩500倍液喷雾。5~7天1次,连续2~3次。
5.5 斑枯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该病在茎上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初为紫红色,凹陷,重者危害荚查,形成红褐色病斑,属真菌性病害。该病在多露、多湿条件下发病重。径2~5 mm,初呈暗绿色,后转紫红色,数个病斑融合,为病斑块,致叶片早枯直至落叶。通常温度高湿度大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将病叶摘除销毁。初期喷洒百菌清+甲托700~1 000倍混合液,百菌清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1 000倍混合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后期克抗灵1 000倍液或克露500倍液喷雾,5~7天1次,连续2~3次。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