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地麦生产条件差,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去年入冬直至今年春、夏、秋节气一直处于持续干早,山区、半山区小春较大面积农作物无法栽种,产量剧减甚至绝收。由于旱情持续干旱,大春玉米、烤烟等作物仍无法实施栽种,紧紧围绕旱情所带来严峻难题,着力寻求思路,解决目前当务之急怎样挽回产量损失,尽量把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唯一的办法只能依靠科技途径,充分利用反季雨、热、土资源,避早、避冷害抗灾增产增效新路。当前立即采取行动,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种植秋、早地麦,这是一条很好的农民减灾增产增效路子。特提出本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一、秋、早地麦的分布和生育特点:
早地麦主要分布于拔海l850米以下,秋季作物收获较早的旱地。
一般于八月中下旬至九月上旬播种,十一月上中旬抽穗扬花,次年一月收获;秋麦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2700米的一季地,二荒地,一般于七月中、下旬播种,十月中、下旬抽穗扬花,十一至十二月收获。秋、早地麦处于反季节,光、热条件下生育,与正季小麦生育差异很大,主要是前、中期处于高温、多雨、长日照,有利叶、杆锈,白粉病的发生危害,春性品种生育加快,分蘖成穗低,冬性、弱春性品种,不易通过春化阶段,抽穗迟而缓慢,甚至很少抽穗。后期则处于光、温逐渐缩短下降,播种较迟的早地麦尚有冷害威胁。应针对这些特点,采用相适宜的丰产配套技术,方能稳产,高产。
二、秋、早地麦栽培技术:
鉴于早地麦是在秋季作物成熟前套种或收获后复种。努力完善茬口,品种,播期,栽培技术的综合配套是提高单产,夺取平衡增产的技术关键。
秋麦分布广,海拔跨度大,土地资源较多,又是部份山区品粮结构的主体。加强领导,认真规划,粮、林、果、草合理布局,粮肥间种,秸秆还地,就地堆肥改善施肥条件,培肥地力是秋麦巩固发展的长远后劲;田、地麦抗锈品种分开,有效控制锈病流行是秋麦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完善从品种到栽培的综合技术配套是丰产的技术关键。
(一)选择抗病、春性品种、合理布局
秋、早地麦应选择抗叶、杆锈,兼抗条锈,白粉病的春性品种,方能抗御这些病的危害和正常通过春化阶段、抽穗结实达到稳产高产目的。海拔越低抗性要求越高,春性要求越强。叶、杆锈常发地区,抗性选择也应从严掌握。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现有品种资源,当前可从抗性好、春性强的凤麦24(8124)、凤麦35(9327)、凤麦38(9913)、云麦42、云麦53、云麦57等品种中因地制宜选择。
(二)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秋、早地麦稳产增产的关键,早地麦一般于八月中下旬至九月上旬播种,十一月上旬抽穗扬花为宜;秋麦以七月中下旬播种,十月中、下旬少雨时抽穗扬花为宜。
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小气候条件的最佳播期。早地麦本着初霜降临之前扬花避过冷害,秋麦避过多雨的九月抽穗扬花而于十月少雨时抽穗扬花提高结实粒的原则,并根据我州海拔每上升100米,平均气温递减0.63℃,海拔上升122米,物候期推迟4天的霍普金斯定律以及不同地区各级霜冻初、终日、持续时间,小麦各生育期耐寒能力来调整。调整的幅度应大于物候期推迟的幅度比较稳妥。
(三)提高整地质量、合理密植,增苗增穗增产
秋、早地麦主要靠主穗和穗数拿产量,应比正季小麦增加基本苗,一般亩播35万粒能发芽种子(千粒重40―45克,亩播12―15公斤,千粒重45―50克,亩播15―18公斤)。并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坚持人工条播,墒向为顺坡下,精播、匀播保证每亩有齐、匀、壮的基本苗20万个以上,达到增苗增穗增产。
(四)改善施肥条件,培肥地力
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基础措施,也是秋、早地麦健壮生育的基础。一般应不少于3000斤/亩。并针对秋麦多分布于离村庄较远的一季地、二荒地,有机肥施用困难,应大力推广粮肥间种,秸秆还地,地边堆肥等措施,以改善施肥条件,维持和提高地力。
(五)施用氮、磷种肥,适当提早追肥
为了培育壮苗,适当延缓生育,争取穗足穗大,应认真施好氮、磷种肥,提早于4―5叶龄施用追肥,一般种肥尿素10―15公斤,普钙15―20公斤左右比较经济;追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
(六)加强管理,防止草、病、鼠为害
秋、早地麦,特别是秋麦生长期间温高湿度大,杂草滋生,对秋麦正常生育威胁很大,应本着除早、除小、除彻底的原则,采用农业和化除措施结合,农民常用复耕灭草的方法值得推广,即秋麦收后耕翻晒垡,次年六月透雨下后,杂草滋生时再耕翻灭草,七月中下旬播种时复耕再灭草,在少雨地区通过这一农业措施结合增苗措施,基本可以控制杂草为害,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和杂草较多的地块可在复耕的基础上再进行化学除草和人工薅锄,把杂草消灭在小麦拔节孕穗前。其化除方法可采用――每亩用60―75克扑草净兑水50―60公斤于小麦播后芽前或小麦二叶一心时喷施;亩用绿麦隆250克兑水40公斤于小麦二叶一心时喷施。 同时,应加强统一管理,防止兽畜遭踏,雀、鼠为害;加强病情监测,一旦发生及时用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粉锈灵防治。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