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全生育期主产区大部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近,但中东部冷暖变幅较大。北方冬小麦越冬偏早,返青偏晚,长势较弱,部分地区出现冻害;冬末春初,雨雪充沛,大部麦区墒情较好,为冬小麦春季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条件;春季大部气温偏低,延长了冬小麦穗分化时间;灌浆成熟期冬麦区大部光温水较为适宜,没有大范围干热风和连阴雨灾害,冬小麦灌浆较为充分,成熟收晒进展顺利。西南地区中南部秋冬春连旱,冬小麦产量锐减。
一、冬小麦全生育期间,北方主产区大部水分条件较好,西南地区中南部出现秋冬春连旱
秋播期光温条件较好,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图1),冬小麦适时播种、出苗。
2009年11月上中旬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补充了土壤水分,北方冬小麦越冬期墒情好于去年和常年同期,同时低温雨雪降低了病虫越冬基数。
2010年春季,北方大部冬麦区多次出现降水,利于土壤增墒保墒,对冬小麦返青生长、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和充分灌浆有利。
江淮南部、江汉东南部冬春阴雨天气较多,日照不足,部分地区土壤过湿,冬小麦分蘖和小穗分化受一定影响。
图1 2009年9月28日1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
西南地区中南部出现秋冬春连旱,造成冬小麦生育期缩短、植株弱小、有效分蘖少、穗短、粒少、籽粒灌浆不足,冬小麦出现大幅减产,部分地区绝收。
二、气温骤降导致北方冬小麦越冬期提前,阶段性低温寒潮天气导致大部冬小麦发育期延迟
2009年11月上中旬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骤降,致使冬小麦提前越冬,冬前≥0℃积温比常年同期偏少50~200℃,生长量明显不足,弱苗比例大。长江中下游出现大到暴雪过程,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达10~35厘米,安徽南部还出现了冻雨,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甚至遭受冻害。
2010年2月中旬、3月上中旬,我国中东部冬小麦主产区遭受低温寒潮天气过程,北方大部冬小麦返青期延迟,华北地区中北部返青期比常年同期偏晚达7~20天,小麦分蘖少、群体不足;黄淮、江淮冬小麦拔节至孕穗偏晚3~10天;华北、江淮、江汉等地部分地区冬小麦遭受冻害。4月13-15日、25-28日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冻天气,西北地区东部、黄淮、山西南部等地已拔节孕穗的部分冬小麦遭受冻害(图2)。
图2 2010年4月13-15日冬小麦发育期及霜冻区域
图3 2010年冬小麦收获进程及天气特点示意图
总体而言,2010年冬小麦生长前期气象条件偏差。西南地区中南部地区秋冬春连旱造成冬小麦产量锐减。北方冬麦区前期热量不足,秋末气温骤降致使冬小麦越冬期提前,阶段性低温寒潮天气造成冬小麦发育期延迟;后期气象条件转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低温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但是,2010年3-4月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无效分蘖,延长了冬小麦幼穗分化时间,利于形成大穗。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