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红 游飞 文/图
“今年油菜每亩比去年至少增产30公斤。”4月23日,仪陇县永乐镇赵家坝村。望着村上近300多亩地里那株株都挂着饱满果实的连片油菜,村民李棚中心中喜悦无限:“这全靠了县上推广的标准化种植。”
李棚中家的两亩多油菜就在这300多亩油菜地里:“2008年,我们附近的穆家坝村实行标准化生产,每亩油菜产量达到200多公斤,差不多比我们的产量翻了个番。去年底我们村上也开始实行标准化生产油菜,这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从2008年5月开始,仪陇就按照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要求,认真实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实现了创建基地从地理环境、品种选育、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市场销售等全程标准化监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油菜、水稻产业化进程。”仪陇县农业局副局长刘中兴告诉记者,“2009年,全县18万亩油菜、25万亩水稻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顺利通过农业部验收,让农户增产又增收:去年仪陇县油菜基地平均亩产186公斤;水稻基地平均亩产512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增收2300万元,基地农户户均增收650元。”
严格照章种植油菜水稻质好量高
“往年我们种油菜很随意,下种时属于‘满天星’地洒播,长出来的油菜参差不齐。”说起标准化种植和常规种植的区别,李棚中头头是道:“现在我们的油菜都实行移栽,育苗后每亩栽8000到10000株,宽窄方间距分别为60厘米和30厘米,窝距为20厘米,施肥都用镇农业服务中心推荐的配方肥。这样种出来的油菜又透光又抗倒,肯定增产。”
李棚中的这些专业知识,来源于永乐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和全程跟踪服务。记者在他家里看到了一张《田间管理记录卡》,上面详细记录着李棚中种植油菜的下种时间、移栽时间、用肥时间以及用肥量等详细信息。永乐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刘裕银说:“我们为镇上每个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农户都发了卡,以督促基地农户认真做好施肥、用药和收获、销售每一个生产环节记录,以备生产追溯。”
随后,记者又来到仪陇县标准化水稻种植的育秧基地——双胜镇响滩村。只见几十亩田里,一条条白色薄膜覆盖的育秧棚有序排列,甚是壮观。“这些育秧棚育出的秧苗,要供附近几个镇的旱栽稻田和水田使用。”双胜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吴迪说。
“统一育苗,有利于技术员对育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随时处理。”刘中兴告诉记者,“为给标准化生产提供服务保障,我们健全了以县乡农技员为主体、以乡村农技协会为骨干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与服务,全面落实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
培育龙头企业解除农户卖难之忧
要让农户获得好收益,除了农产品质量好,还得在市场销售上下功夫。为此,仪陇大力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依托该县大山米业公司和植物油厂等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按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需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统一专用品种、统一物料投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刘中兴介绍说,“2010年,仪陇县43万亩创建基地与仪陇大山米业公司等县内龙头企业已实现全部对接。基地农户与企业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基地内种植的水稻、油菜由企业实行全部收购,且收购价均比市场收购价高出0.15元/公斤~0.30元/公斤。仅此一项,种植农户人均增收220元以上。”
同时,仪陇加大了绿色产品认证力度,推进了产品与市场的接轨。目前,仪陇县大山米业公司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仪陇大山香米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仙宇”牌系列菜籽油已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产品销往重庆、上海、北京等10多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
旺盛的市场需求,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仪陇县大山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毅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我们已在全县签了16万亩水稻的收购订单,价格每公斤比普通水稻市场价高0.4元。我们还在选址,今年肯定还会签更多订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