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有“三宝”菜干、荫菜、萝卜片。其中,荫菜又素有“东坑人参”的美誉。
据了解,荫菜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耙齿菜”的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制成的一种驰名特产,是极补之物。
现在,会做荫菜的人不多,58岁的卢国华是东坑为数不多的种植和加工荫菜的能手之一。
荫菜专业合作社打开销路
卢国华15岁时,中学辍学后开始跟随父辈种植荫菜,而在此之前,卢国华基本是个荫菜种植和加工的外行。
30多年过去,长年的农业生活使卢国华皮肤黝黑,使其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并成为东坑荫菜种植者中的能手,因为种植水平高超,经常有农户向他买种子种植。
而在卢国华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坑种植荫菜的农户有几十户,一般农户都将加工好的荫菜自食或送给亲友,上门收购荫菜的人很少。那时,农户们不敢大量种植和加工荫菜,一般每户只加工三四十斤。
2000年以后,东坑供销社成立荫菜专业合作社,使得种植荫菜的农户加工出的荫菜销路有了保障。每年到荫菜收获季节时,供销社一楼都堆满了收购的荫菜,荫菜经挑选加工后分等级出售。
种植和加工荫菜赚不到钱
近年来,随着荫菜的价值正逐渐为世人所知,荫菜种植的农户一度有所增加。令卢国华感慨的是,一方面,荫菜种植和加工者的增加,使得荫菜的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荫菜的价格却有所下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以至于目前东坑镇内从事荫菜种植和加工的农户只有百余人。
“忙活两三个月,只能挣四五千块”,卢国华觉得时下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荫菜种植和加工技艺,是因为“从事农业劳动累又赚不到大钱”。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种植耙齿菜的土地越来越少,卢国华所在的东坑村,曾有千亩土地可种植,如今零散的土地加起来也只有10亩左右。
“将来肯定没有人会种植和加工荫菜了”,卢国华感慨到。
种植荫菜选种很重要
采访中,卢国华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荫菜种植经验一一介绍,他表示自己从未将荫菜种植和加工的经验传授于人。如今,唯恐这项技艺失传,他希望有人能在此基础上加以学习和进步。
选种很重要。卢国华说选种一定要精挑细选,种子的质量会影响耙齿菜的生长。荫菜种植能手一般都会自留种子,通常种植者们选取叶子油亮、白嫩光滑的耙齿菜,顶端叶子不能太长或太短,与下半部连接的部分要比较细。
荫菜种植不怕晒。耙齿菜不能太多水分,不然晒成荫菜会影响口感,大概生长20多天后,阳光较好时看到叶子卷曲发黄,说明其根部缺水,就要及时浇水灌溉并且施肥,这个时候效果最好。
人物名片
卢国华,58岁,东坑荫菜种植能手。从事荫菜种植和加工30余年来,卢国华已经摸索一套完整的经验。作为最年轻的制作者,卢国华感慨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对话
“你对菜好,菜才能对你好”
东莞时报:什么样的荫菜最好?
卢国华:一般种植中第一批和第二批产出的耙齿菜做成荫菜最好吃,后面的品质就会差些。味道相似,口感却有很大不同。
东莞时报:有没有考虑过荫菜种植和加工的未来如何?
卢国华:以后估计没人会种了,如果能机械化生产最好,只是农民没有资金,而且大批量生产出来销路又保障不了。
东莞时报:种植和加工荫菜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卢国华:其实很多农业活动都要倾注感情,有人问我怎么种得比别人好,我觉得种菜就是这样,你对菜好,菜才能对你好,才能给你回报。常常观察菜的情况,它渴了,要浇水,饿了,要施肥,其实很简单。
知多D
荫菜,是将东坑特有的萝卜类蔬菜 “耙齿菜”阴干而成,耙齿菜体形细长,形状很像农耕用的耙齿,因此民间称其为“耙齿菜”。
30余年来,每到农历七八月份,卢国华就开始在自家的田地里忙活起来,待到“家有耙齿菜初长成时”,卢国华又按传统方法将耙齿菜荫干。
几百年来,东坑人利用聪明智慧将耙齿菜制成荫菜,使得东莞人的餐桌上一直有荫菜飘香。(马一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