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喜获"九连增"。无论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与否,农发行安徽省分行都将坚持"钱等粮",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6月初的一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大王村的种粮大户张力一大早就来到麦田旁做收割前的最后准备。望着眼前随风荡漾的麦浪像湖水泛起的层层涟漪一片金黄,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今年我承包种植40亩小麦,长势超过以往任何年份,亩产可望达到550公斤以上。现在就盼着农发行帮俺实现粮出手钱到手的愿望了。"
不曾停歇的努力
与其说"粮出手钱到手"是农民的热切希望,不如说是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对社会、对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农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曾几何时,每逢夏秋两季,凡有粮站的地方,门前都会排起用手扶拖拉机或拉板车售粮的"长龙",因为农民"缴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所以粮站作为唯一收储部门就得加班加点,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农发行更得组织精干力量,开足信贷马力,采取"收一斤粮,给一斤粮贷款;销一斤粮,还一斤粮贷款"的封闭管理措施,协助粮站核打收购码单,核查收购库存,确保收购资金供应,有效避免了农民"卖粮难"和收购打"白条"现象。农发行因此有了一个形象代称--"粮食银行"。
时过境迁。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措施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是农业税的取消,让农民真正品尝了"过去交农业税,如今领补贴款"的喜悦;粮食市场的放开,多元收购主体的入市,为农民售粮打开了趋利向好的方便之门;而小麦最低价收购托市预案的出台和收购价格的逐年推升,则让农民对新麦收购价格的心理预期愈来愈高,寄希望于出售价的上升来缓释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托市收购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宿州市泗县长沟中心粮库主任周圣教深有感触地坦承:"每年夏粮收购来临之际,我们都盼望托市预案及时启动,作为中储粮的委托收购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各项政策性财政补贴,而且可以多收粮,利润也相当可观。如果托市预案不能启动,购销企业及其它加工企业只能靠贷款支撑,量力而行,视市场行情或利润空间大小,锁定成本,绝然不会超量收购。"
企业的理性道白表明,农发行支持夏粮收购的信贷"频道",已由单一的独播进入了热烈的综艺节目时段,即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同步,企业理性收购和农民惜售待价而沽并存,收购主体多元化和收购资金多渠道比肩,而且趋势愈发明显,夏粮收购信贷工作任务变得更加繁杂。
对此,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审时度势,丝毫不敢松懈,站在维护粮油市场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积极应对。9年来,该行在支持夏秋两季收购信贷工作中,年复一年地要求全辖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坚持政策性和市场化"双轮驱动",早做两手准备,双管齐下,不管托市预案启动或不启动,都要一如既往地把着力点放在"钱等粮"和"多收粮、收好粮、放风险"上,让支持收购的信贷资金托起粮农希望,兑现"粮出手钱到手"的承诺。
不曾懈怠的使命
年年有夏收,今夏却不同。
作为产粮大省的安徽,在历经2010年的"疯狂抢购"和2011年的"沉闷僵持",以及去冬今春的"仰卧起坐"小幅上行的过程之后,今年夏收开镰后,小麦市场收购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态势。
以区域或地理位置划分,淮河以北小麦主产区,新麦品质较好,价格平开稳走,在托市收购价上线徘徊;淮河以南及沿淮小麦主产市,由于受病灾影响,新麦质量下降,价格稳中趋弱,低于托市收购价格。这种局面的出现,为托市预案的启动埋下了伏笔,打下了一支"强心剂"。
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李家村农民李守城似乎对托市预案的启动与否不太关注。他和老伴、儿子常年在合肥打工,家里的8亩地今年全部种植了小麦,亩产均达到500公斤左右。"8000余斤粮食收上来就在地头以每斤0.96元卖给了个体粮贩,虽然每斤少收益几分钱,但省去了许多麻烦。粮站收粮有标准,要想卖到三等麦的价格,我至少要花四五天时间对新麦进行翻晒、去杂。我每天在外至少要帮人清洗两台抽(排)油烟机或燃气灶,四五天时间也能挣几百元,比起粮价上损失的几百元不算什么。"李守城如是说。
像李守城这种情况的在皖北乡村比较普遍。现在小麦收得快,农民急于外出打工,也不像过去愿意花力气晾晒,再拉到粮站去卖,而是卖地头粮,或者草草收拾一下就卖。这就为当地的粮食经纪人赚取小麦差价款或称辛苦钱腾出了足够的空间。据调查反映,各类收购主体入市收购的小麦库存,90%是粮食经纪人提供的。由于2011年夏收期间托市预案未能启动,市场主体较为看好并抢购优质麦,后期受需求不旺及进口小麦冲击等影响,价格没有达到市场主体的预期,销售较为困难,不少企业出现了保本微亏现象,因此今年各市场收购主体将会更加谨慎和理性。
托市预案启动有望和农民售粮意愿强烈及市场化收购主体入市谨慎,三大因素交织,成为农发行安徽省分行掌控夏粮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的关键所在。
"以不变应万变。全行上下要把支持夏粮收购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抓紧抓早抓实抓好。"刚刚履职到任的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富君在4月份召开的行务会上就要求严格按照"夏收工作早部署、收购预案早制定、贷款资格早认定、综合授信早开展、收购资金早预测"的工作方针,及早做好支持夏粮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平稳有序进行。5月20日,全省已认定小麦政策性收购贷款资格企业19家,审批小麦政策性收购贷款110亿元;认定小麦市场化收购贷款资格企业189家,审批小麦市场化收购贷款86亿元;认定油菜籽收购贷款资格企业27家,审批市场化收购贷款16亿元。
鉴于今年小麦最低价收购预案启动方式要经过连续3天监测,不能就地启动,需逐级报批的要求。为避免中间环节带来的滞后影响,该行打好提前量,主动配合中储粮安徽分公司、省粮食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资金供应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细化收购资金供应流程,确保托市预案一旦启动,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6月8日该行主动与中储粮安徽分公司协商,提前发放最低价收购铺底贷款2.9亿元,促成小麦最低价收购预案于6月12日全面启动。与此同时,该行还在托市预案启动前,累计投放小麦市场化收购贷款9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新麦5.4亿斤,确保了不因农发行自身工作不到位出现区域性农民"卖粮难"问题。
不曾动摇的理念
有人用"自动档"和"手动档"两款车型,来形容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言下之意,作为"自动档"的政策性收购,无论驾驶舒适度,还是风险承受度,都较视为"手动档"的市场化收购优越、便捷和安全。一旦出现故障或发生风险,前者有人埋单,后者要自担风险。
六安市寿县堰口粮油责任公司寿州分公司经理蒋春海用诗般的语言比喻托市收购:"它是市场的照明系统,价格的传导系统,企业的供暖系统。"
基于这种认识,每年夏粮收购来临时,各类收购主体都会对"自动档"趋之若鹜,翘首期盼政策性托市收购预案尽快启动。但作为夏粮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的农业发展银行却不能心存侥幸,不敢有丝毫的动摇。每年都得及早动手,制订两套预案,采取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双管齐下"的信贷操作方式,为企业添"薪"助"燃",让"自动档"和"手动档"齐头并进,在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维系国家宏观调控、物价稳定和粮食安全的信贷绿色通道上,多收粮、收好粮,确保"双轮驱动"不出问题。
地处皖东的小麦主产区滁州市是夏粮收购的"晴雨表"。今年小麦由于受赤霉病的影响,局部地区新麦质量有所下降,上市后价格下跌,农民急于出手。加之部分粮食购销企业自去年夏收以来,高开低走以致亏损,在个别县、市一度出现"农民售粮积极,企业收购消极,亟盼托市启动"的局面。6月2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披露后,该行党委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要求滁州市分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及时与省中储粮公司、省粮食局联系沟通情况。第二天上午,行领导亲自带队赴滁州市及明光、凤阳等县市调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经省、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农发行收购资金准备和供应充足、及时,问题根源在于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坐等托市预案启动,不想靠贷款自主收购怕担风险所致。
媒体的曝光不仅使问题得以妥善及时解决,更使农发行全力以赴支持夏粮收购的信誉度得到巩固和提高,省政府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在全省夏粮收购工作汇报会上专门表扬了农发行。
"多收粮、收好粮、防风险"是农发行不曾动摇的理念。今年小麦最低价托市预案启动前,省分行按照"分段放行"的原则,在全省小麦主产市组织各类收购主体有序入市,积极支持资信好、机制好、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尤其是战略性和优质客户掌控粮源,发挥其粮油收购市场主力军作用;对购销贸易企业按照"以销定购、以购定贷"的原则给予贷款支持。为引导农民和粮食经纪人随行就市理性售粮,省分行还要求开户行积极协调企业在收购现场张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认定收购企业"的醒目标牌或横幅,确保不出现区域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托市预案启动后,虽然全省委托收购库点增至522家,但为防止最低收购价委托收购库点没有覆盖的地区出现"空白"点,该行想方设法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优质客户布点收购,防止出现卖难问题。
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今年全省的夏粮收购已步入平稳快进阶段。截止7月20日,全省已累计投放小麦收购贷款98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新麦88.9亿斤,其中:投放政策性贷款65亿元,支持收购小麦54.2亿斤;投放市场化收购贷款33亿元,支持收购小麦34.7亿斤。(元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