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谷黄催谷黄,叫得农民喜洋洋。”进入8月,知了就鸣个不停。早上6点,知了们便开始了一天的蝉鸣,一到8时,办公室外的几只知了更是格外“兴奋”,貌似比赛,十分尽情地高声蝉鸣。
“我们早上6点就出门抢收杂交水稻父本,从8月6日到现在已经搞6天都没收完,已收父本谷4万余斤。”8月11日早上,梁平县荫平镇光华村水稻制种大户唐世洋高兴地对笔者说,目前已正入水稻抢收期,杂交水稻制种大户们正踏着朝阳,迎着酷热,动用一切工具进行抢收。
措施对头 杂交稻制种成特色产业
据了解,该镇是农业大镇,是全县的粮仓之一。为了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业,该镇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制种积极性。由于农民文化不高、信息不畅,早些年的杂交稻制种效益较低,挫伤了群众制种积极性。
如何才能让水稻制种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钱袋子”?镇党委政府通过走访调查,很快就找到破解良方,以大户为主流,以镇村干部为主体,以农民为力量,组织有知识、有头脑、有胆识的镇村干部当“承包头”和“带头大哥”,引导农民制种。
要让镇村干部成为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就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利于发展的优惠措施。因此,该镇一班人首先统一思想认识,以给予“下海”干部和职工时间上的优待,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带领群众发展水稻制种。从2009年以来,由于干部的示范效应,制种面积逐年增大,因而成立了制种专业合作社,制种业成为该镇农民增收的一个骨干产业,每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400余万元。
大户承包 本地农民家门口挣“现皮”
据了解,该镇采取“公司+基地+种植大户+散户+保护价”等发展模式,在太平、乐英、荫平、三坝等村发展杂交水稻制种订单农业500余户,面积达到1500余亩,其中大户近100户,面积在1000亩左右,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大量的短期就业岗位,让她们不出家门口就可以挣现钱。
乐英村3组留守妇女金小英对笔者说:“5月份一个月我在制种基地打工就结了劳务费1250元,还照顾到了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我好高兴呀!”
“从耕田、栽插、防虫治病、施肥、扬花、收割等工序,大户们样样都要请用当地农民工。一亩制种田用工至少要30个工日,600亩制种田至少需请用1.8万个工日以上,按每个工日50元算,有90多万元以上的劳务费可供留守妇女等当地农民用力‘领取’。”该镇财政所长算了一笔大户用工劳务明细帐。
承包方大户毛必福介绍说,今年他们承包了320亩田制种,5月9日开始栽父本,栽了10天,支付给当地农民劳务费2.18万元,5月25日到29日栽母本,支出劳务费5万多元。请用农民工最多的一天共用农民工498人,近2.5万元白花花的票子装进了农民的口袋。
机插机收 近九层农户的主动选择
知了高鸣,秋收正入,外地和本地的大中型收割机正“粉墨登场”,停靠在街道上或农田傍,等待抢收号角。
该镇三坝村8组朱大爷喜形于色说,今年又是丰收年,机收快捷又不浪费“黄金粒”,除了用传统方式抢收一部份外,剩下的准备全部实行机收。
据该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社说,机插机收,是许多农户的主动选择,去年该镇水稻机收率在85%以上,今年机插面积8000余亩,预计机收将达到1.6万亩,机收率将达到90%以上。
该镇负责人说,做好水稻机收工作,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更是涉农部门、基层干部的中心大事,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想为农民所想,急为农民所急,把秋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做好协调和优质服务工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海亦)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