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菇品种——庆科20
认定编号:浙认菌2005001
选育单位: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特征特性:子实体单生,菇形圆整,鳞片较少,菇盖平整,菇盖直径2.0~7.0厘米,呈淡褐色,肉厚0.5-1.5 厘米,组织致密,不易开伞,易形成花菇,花菇率44.7%;菇柄直生、短小,菇柄长2.8~4.0 厘米,直径0.8~1.3 厘米,比庆元9015明显短小。该品种属中温偏低型中熟品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3~26℃,出菇温度8~22℃,最适温度14~18℃,菌龄 90天-150天。花菇折干率为4.3~6.1:1,普通菇折干率为8.1~9.6:1,普通菇收缩率为28.5~34.3%。 总糖含量43.29%,氨基酸总量20.28%。鲜食口感鲜嫩。耐高温、抗杂菌能力等与 ‘庆元9015’相近,明显强于‘135’。
栽培要点:适宜接种时间为2~7月,采收期10月-翌年4月,适宜出菇温度14~18℃;适宜作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或低棚脱袋栽培普通菇,对麦麸等氮源的需求量大,适宜培养基配方为:杂木屑73%、麦麸25%、红糖1%、石膏粉1%,含水量65%左右。
综合评价: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较强、商品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全省作高棚层架栽培花菇和低棚脱袋栽培普通菇。
2、香菇品种——庆元9015
认定编号:国品认菌2007009
选育单位: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特征特性:子实体单生、偶有丛生;菌盖褐色、被有淡色鳞片,菇形大、朵型圆整、易形成花菇;菌盖直径4厘米~14厘米,厚1厘米~1.8厘米;菌褶整齐呈辐射状;菌柄白黄色,圆柱状,质地紧实,长3.5厘米~5.5厘米,直径1厘米~1.3厘米,被有淡色绒毛。该品种属中温偏低型中熟品种,菌丝生长温度5℃~32℃,最适温度24℃~26℃;出菇温度8℃~20℃,最适温度14℃~18℃;菇蕾形成时需6℃~8℃的昼夜温差刺激,菇潮明显,潮间隔期7-15天。头潮菇在较高的出菇温度条件下,菇柄偏长,菇体偶有丛生。耐高温、抗杂菌能力强。菇质紧实,耐贮存,适于鲜销和干制,鲜菇口感嫩滑清香,干菇口感柔滑浓香。
栽培要点:袋料和段木栽培两用品种,适宜接种时间为2~7月,采收期10月-翌年4月,适宜出菇温度14~18℃;适宜作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或低棚脱袋栽培普通菇,培养基配方为:杂木屑78%、麦麸20%、红糖1%、石膏粉1%,含水量55-60%。菌棒震动催蕾效果明显,要提早排场,减少机械震动,否则易导致大量原基形成分化和集中出菇,菇体偏小;出菇期低温时节应及时稀疏菇棚顶部及四周的遮荫物,提高棚内光照度和温度,有利于提高菇质。
综合评价: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较强、商品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国内各香菇主产区作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或低棚脱袋栽培普通菇。
3、香菇品种——武香1号
特性:该品种属高温型香菇品种,能在夏秋高温季节出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34℃,最适温度为24~27℃,出菇温度5~30℃,在偏干管理下子实体质量好。
优点:耐高温、出菇早、转潮快、菇质好、高产、稳产。
缺点: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足的环境下菌筒易受杂菌感染,且子实体发生量多,生长快,肉质薄、菇柄长、易开伞。
适宜推广区域:适宜在低海拔(100~500米)、半山区、小平原地区高温季节栽培及海拔更高的地区进行夏季栽培。
适宜栽培季节:3月下旬及4月中下旬进行投料制菌筒,6月中下旬开始排场转色、出菇、采收。
4、黑木耳品种——新科黑木耳
认定编号:国品认菌2008017
选育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食用菌管理站
特征特性:子实体单片;中温型品种,菌丝生活力强,菌丝生长温度5℃~36℃,最适生长温度27℃~30℃;耳基形成温度为15℃~25℃,最适生长温度18℃~22℃;菌丝生长基质含水量50%~55%,耳芽发生期基质最适含水量55%~60%;耳片肉质厚,具光泽,浸泡系数大;见光菌丝有耳基产生,量大;在湿度偏低时,菌丝生长速度慢,耳片过成熟时颜色不很黑,甚至会产生红棕色。
栽培要点:1.段木栽培:选择栓皮栎、麻栎等树种,冬至到立春之间伐木;当地气温在5℃以上时接种,长江以南地区2月~3月接种;发菌期做好光照、温度和通风管理,发菌1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半月翻堆一次,注意通风换气及喷水补湿;接种穴间菌丝连接时即可起架进行出耳管理,耳木排场选择在海拔300~500米地势平坦、通风、水源等条件较好的场地;出耳期间做好水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耳片发生期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及时采摘和晒耳,每批耳采摘后停喷水5天~7天,促使菌丝恢复生长。
2.袋料栽培:高海拔地区8月上旬制作菌棒,低海拔地区9月上中旬制作菌棒,11月-次年3月采收。培养基配方:杂木屑76%,麦麸10%,米糠10%,蔗糖1%,玉米粉2%,硫酸钙0.5%,碳酸钙0.5%;发菌场喷杀虫灭菌,培养15天~20天进行翻堆,菌丝长满菌棒时进行刺孔供氧,孔深2厘米~3厘米,见光催耳芽;菌棒全面刺孔后7天就可以出田排场;以畦式排场,畦宽1.3~1.5米;排场后做好水份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摘晒干,避免产生流耳。
综合评价:为单耳片,耳片较大,肉质厚、耐泡、朵形好,产量高和适应性强。适宜在浙江、湖北等地栽培,不适宜东北地区栽培。
5、黑木耳——浙耳1号
认定编号:浙农品认字第306号,国品认菌2008012
选育单位: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菌丝粗壮、生长旺盛,抗杂能力强,适应性广;潮次明显,单片着生,片大肉厚,单产高;子实体黑褐色,背暗灰色,有小量绒毛。该品种属中温型品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3~26℃,出菇温度15~30℃,最适温度20~26℃,折干率为5~15:1,肉质细嫩,无髓层,口感鲜嫩。
栽培要点:该品种对培养基的适应性较强,既可段木栽培,又适合袋料栽培。1、段木栽培:①主要是选好耳场,适时伐木,注意段木含水量;②深孔大穴梅花型点种;③养菌时要处理好保温、控湿和通风的关系;④及时做好翻堆检查与补救工作;⑤上架要适时,催芽、育耳要注意天气变化,灵活进行喷(停)水;⑥收采要及时,翻晒加工保质量。2、袋料栽培配方有:(1)杂木屑60%+棉籽壳20%+麸皮17%+石膏粉2%+糖1%。(2)玉米芯渣60%+杂木屑20%+麸皮18%+石膏粉2%,把配料用15×30厘米的聚乙烯袋装紧、装实,通过常压灭菌;接种后置室内28℃培养。室内发菌结束,选择清洁、离水源近的场地,搭荫棚进行室外吊袋开孔出耳,该品种适宜海拔300米以上地区栽培。适宜接种时间为2~7月,采收期10月-翌年4月,适宜出菇温度14~18℃。
综合评价:该品种产量高、肉质细嫩,无髓层,品质优,商品价值高,经济效益明显;抗性较强、适应性广,目前开化耳农已将浙耳1号黑木耳辐射到全国8个省份栽培。
6、高温蘑菇——夏菇93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
特征特性: 子实体白色单生,菇形圆整,初期半球形,后扁半球形,顶部较平,或略下凹。鳞片较少,菇盖直径6.6~21厘米(成熟,商品菇4~6厘米),菌肉白色厚实,组织致密,菇柄直生、粗短,柱形内实,菇柄长3.0~8.5厘米,直径1.3~4.5 厘米,菌环双层,白色,膜质,着生于柄中下部。 菌褶幼时白色,后变淡红色到黑褐色,稠密,窄,离生,不等长。孢子印深褐色,每个担子上着生四个担孢子,孢子褐色,卵圆形至近球形,光滑。大小5.28~8.6×3.4~6.36微米。菌丝适宜温度24~32℃,出菇温度范围为25~34℃,最适出菇温度27~32℃,子实体能在38℃下继续生长;抗机械伤,不易褐变;菌丝 pH范围pH4~9 ,适宜为pH5~7,栽培培养料的pH6.8~7.0,覆土的pH值7.0。栽培主料是稻麦草,培养料适宜含水量60%~66%,麦粒原种40~45天满瓶。耐二氧化碳,菌丝生长和子实形成对二氧化碳忍耐性强,菌丝体能在二氧化碳浓度1500~2000ppm条件下扭结成子实体。菌丝生长对光线较敏感,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最快,子实体颜色洁白,菇盖厚,品质好。而在强光照下,子实体,不圆整,质次。整个栽培周期需要85天左右。
栽培要点:适宜栽培季节,北方为6~8月,长江流域为5~9月,南方为4~10月。栽培模式同低温蘑菇,以稻麦草作原料,可以利用现有蘑菇房、塑料大棚栽培。培养料必须进行严格的二次发酵。发菌期管理以保温、保湿、控气为中心,菌种萌发定值期,以紧门窗为主,整个发菌期尽可能控制在26~34℃,播种5~7天后,开始适当通风换气。菌丝长满整个料层后进行覆土,出菇管理中,采取一潮菇一次水喷水方法进行管理,喷水期间应加强通风换。
综合评价:产量高,菇质好,耐贮运货架期长, 栽培周期短,适应性广,凡是夏季气温在25℃以上持续3个月的地区均能栽培。适合夏季栽培填补市场供应空白的高温型蘑菇品种。
7、秀珍菇——农秀一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
特征特性: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扇形,基部不下凹,商品菇柄长3~6厘米,粗约0.7~1厘米,菇盖表面光滑,厚度中等,中部一般厚0.6厘米,白色、灰白色。菌褶密集白色延生,狭窄,不等长,髓部近缠绕型;菌柄白色,多数侧生、上粗下细,基部少绒毛。菌丝生长温度10℃~35℃,最适25~28℃。出菇温度10℃~30℃,最适18℃~22℃,经冷库低温刺激处理可以在夏季高温(35℃左右)期出菇。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扇形,基部不下凹;菇盖表面光滑,厚度中等,白色、灰白色,幼菇颜色较深。菇柄白色,粗长,菇盖厚实,不易破碎,商品性好。出菇密度中等,菇型秀美。不易吐黄水,抗黄枯病能力较强。回潮期稍长。从接种到头潮菇采收一般需50~60天。
栽培要点:适宜在浙江省自然气候8月~次年5月栽培,或应用低温刺激于5月~10月反季节栽培。自然栽培一般8~9月接种制作栽培袋;应用低温冷刺激出菇进行反季栽培,一般1~4月接种制作栽培袋;培养料配比:A、木屑73%、麸皮25%、糖1%、石膏或碳酸钙1%;B、木屑39%、棉壳39%、麸皮20%、糖1%、石膏1%。18×36厘米筒袋每袋装湿料1.2千克;接种发菌管理常规,出菇管理,拉大温差,低温冷刺激催蕾。前期促进原基多形成,中期,保原基多分化,后期保菌柄伸长形成优质菇。
综合评价:该品种生长势强,商品性佳,相比抗逆能力强;对黄枯病、吐黄水抗性强,适宜自然气栽培,或反季节栽培。
8、杏鲍菇——兴科11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
特征特性:子实体丛生,菇体呈球瓶状、棒状。菌盖圆形或椭圆形,基部一般不下凹,菇盖表面光滑(偶有疣突),肉厚度中等,灰褐色,盖缘幼时内卷,成熟后逐渐平坦。菌褶密集白色向下延生,直无交叉,不等长。菌柄白色,柄正生或稍侧生,上部稍细,下部粗,近纺锤形(低温栽培呈保龄球瓶形),正常成熟商品菇柄长8~14厘米,粗约2.0~4.1厘米 , 基部少绒毛(高湿会增加)与栽培管理相关性强。一般单菇重50~200克,平均约98克左右。菌肉白色,具杏仁味。该菌株抗逆性强,菌丝生长温度10℃~32℃,最适24~26℃。出菇温度6℃~20℃,适温12℃~15℃,适合工厂化及大棚栽培。原基,容易分化,整齐。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0~65%。菌丝体生长的pH值范围为4~8,最适pH值为6.5~7.0,出菇时,最适pH值5.5~6.5,一般配方自然的pH值,即可适合杏鲍菇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需要500~1000lx的散射光。菇柄圆整、组织结实,不易松软和形成畸形菇;较抗细菌病,一般早于常规菌株成熟。
栽培要点:常用培养基(杂木屑37%,棉子壳38%,麸皮17%,玉米粉5%,石膏1%,白糖1%,石灰粉0. 5%~1%。)出菇,宜在满袋后10~15天左右菌丝成熟,有原基出现时进行。搔菌后冒蕾量大(60~70甚至上百个)。发菌期耐高浓度二氧化碳,出菇期控制2000ppm以下,出菇湿度湿度保持85%~90%,在盖缘尚内卷时采收。
综合评价:菇柄圆整、组织结实,不易形成畸形菇;较抗细菌病,一般早于常规菌株成熟。适合常规低温季节和工厂化栽培。
9、蘑菇——As2796
认定编号:国品认菌2007036
选育单位: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特征特性:鲜菇圆整、无鳞片、有半膜状菌环、菌盖厚、 柄中粗较直短、组织结实、菌褶紧密、色淡、无脱柄现象,每公斤含菇90-100粒。鲜菇含水量较高,预煮得率65%,制罐质量符合部颁标准。单产平均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左右,最高产户达每平方米16公斤。该菌株的同工酶谱呈HG4型杂合态,在PDA 培养基上菌丝呈银白色,基内和气生菌丝均很发达,生长速度中偏快,在麦粒或粪草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快,强壮有力,一般不结菌被,在含水55—70%的粪草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率相似,最适65—68%。在16—32℃下菌丝均能正常生长,最适为24—28℃。菌株适于用二次发酵培养料栽培,菌丝生长速度中等偏快, 较耐肥、耐水和耐高温,出菇期迟于一般菌株3—5天。但是,菌丝爬土能力中等偏强,纽结能力强,成菇率高,基本单生,20℃左右一般仍不死菇。1-4潮产量结构均匀,转潮不太明显,后劲强,可适当提前栽培。
栽培要点:⑴ 温度。 该菌株的菌丝在10—32℃下均能生长,24—28℃最适;结菇温度10-24℃,最适14—20℃。鉴于该菌株比较耐热,因此可以比一般菌株提前10—15天左右栽培。当温度低于10℃时,控制通风、喷水,尽量不出菇,待温度回升时再调水出菇,确保高产优质。⑵ 营养。该菌株耐肥,适于用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栽培,由于它的纽结力强成菇率高,且后劲强,因此要求投料量足,每平方米应投30—35Kg,含N量1.4-1.6%。薄料或含N量太低,可能产生薄菇,甚至空腹菇。⑶ 水分。 该菌株比较耐水,料湿度65—68%为宜,水分应掌握不少于高产型菌株。⑷ 结菇水。 要求在菌丝爬土至离土层表面0.5—1.0厘米时喷结菇水, 加大通风,控制在此区域纽结成菇。若纽结过于表层,结菇太密易挤成畸型,且影响后期产量。⑸ 出菇水。一般在喷结菇重水后5天,菇蕾长至黄豆大。每平方米喷水0.4公斤,早晚喷,连续2—3天,总用水量每平方米27公斤左右,以不漏到培养料为准则。 每潮菇采收后应去除根头,补土并停止喷水2—3天,让菌丝恢复生长后再喷水。 当菇房湿度偏低覆土层含水偏低,而床面上有大量正在迅速生长的纽扣菇(1.5—2厘米) ,应先提高菇房湿度,调整覆土层含水量适宜后再喷出菇水。不调整菇房与覆土层湿度而直接喷出菇水,极易使子实体突然大量吸水,细胞膨大异常迅速而造成空腹。⑹ 采菇要求。适时采收,一般掌握在直径2.5—3.5厘米时采收,密度大时2.5厘米采。该菌株特点是边纽结边生长。留大菇既影响小菇生长,又影响质量,反而达不到高产优质目的。⑺ 通风。要根据各个栽培阶段特点,以保持菇房湿度90%为准则, 喷出菇水后要及时通风,尤其温度大于20℃时,在夜间通风较好。在通风口,菇表易产生浅棕色,但护色后消失并恢复洁白,符合制罐要求。
综合评价: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较强、商品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全省作高棚层架栽培。
10、食用菌新品——榆黄蘑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Sing.)又名金顶侧耳、金顶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形态特征:榆黄蘑子实体多丛生或簇生,呈金黄色。菌盖喇叭状,光滑,宽2~10厘米,肉质,边缘内卷,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延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白色至淡黄色,偏生,长2~12厘米,粗0.5~1.5厘米,有细毛;多数子实体合生在一起,榆黄蘑色泽金黄,艳丽美观,惹人喜爱,外观恰似一朵美丽的鲜花。
营养成分:榆黄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氨基酸含量尤为丰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属高营养、低热量食品,长期食用,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能,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可入药,治虚弱萎症(肌萎)和痢疾等症。
栽培要求:榆黄蘑生长力强、出菇快、生长期短、产量高,既可段木栽培,也可袋料栽培,菌丝生活力强,可在榆树、杨树、桦树、椴树、水曲柳、槐树等阔叶树锯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也可在红松、沙松、鱼鳞松、杉、柏等锯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不过产量很低。还可在棉籽壳、废棉、玉米芯、花生壳、豆壳、麦秸、稻草、茶渣以及栽过草菇和蘑菇的废培养料上生长发育。其中,以棉籽壳、废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黄蘑的产量较高。菌丝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7~32℃,最适生长温度为23~27℃,45℃以上经2小时菌丝即死亡,但能忍耐零下38℃低温。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0~28℃,最适生长温度为 15~25℃。pH5~7都能生长,以pH5~6.5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