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超级玉米产量屡创纪录但实际单产增幅甚微中国玉米平均亩产与美国相差280公斤之多
中国超级稻研究举世闻名但查询《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并统计发现1995年水稻平均单产402公斤/亩2009年为440公斤/亩年均增幅仅为0.63%。在玉米行业同样如此李登海在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保持至今而全国玉米平均单位产为350公斤/亩与美国相差280多公斤/亩2000-2009年年平均增幅只有0.4%。
春耕备种开始超级稻又浮现在连州种粮大户唐分志的脑海。他记得去年9月多个电视台播放过一个亩产超过900多公斤的超级稻品种在农民田里不可能这么高产杂交稻亩产普遍在400-450公斤我现在就想找一个亩产600公斤的超级稻。
唐分志看到的是这则消息2011年9月18日湖南隆回县的百亩试验田里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超级稻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尽管唐在专家测产的数据上主动降低了300多公斤但南方农村报记者咨询水稻种企得知没有哪个超级稻品种能在他所在区域达到亩产600公斤。
超级稻、超级小麦、超级玉米无不承载着保卫粮食安全的使命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是尴尬的现实:试验数据与生产实际相差太远。超级稻屡创世界纪录可是1995-2009年水稻单产年均增幅仅0.6%;2000-2009年玉米单产年均增幅0.4%而美国达1.95%单产与美国相差280多公斤。有专家质疑高产有水分批评超级现象哗众取宠;也有专家坚信超级代表育种方向。
但有一点专家们不会有异议农业科研评价过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这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改变的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从超级稻到超级现象
追溯超级与农业科研的渊源并非源自中国。日本早在1981年就组织逆753计划后称水稻超高产育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则提出培育超级稻后改为新株型稻育种计划。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在博客中陆续提到这是有国际背景的一段历史插曲在特定历史背景下IRRI有人提出超级稻概念企图以简单的思维方式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超级概念在国际科技界并没有获得认可。
超级稻概念在中国扎根有着沉重的背景。随着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大增为实现水稻再次单产飞跃1996年中国提出实施超级稻育种设想。l99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超级稻选育课题1998年8月呈报给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并获总理基金资助。随后有关超级小麦、超级猪、超级鱼等概念一度盛行争议也不断但形成系统计划的项目并不多。直到2005-2006年前后超级小麦、超级玉米高调立项。
然而自超级玉米概念提出中国农科院玉米专家佟屏亚就开始公开质疑。2006年他便撰文称超级作物满天飞已成为农业科研领域的时尚这反映出某些育种人员片面的品种万能思维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高产技术的综合性确切地说反映了科研人员浮夸与浮躁。
备受质疑的超级玉米
现在看来我的质疑都是正确的。2月11日佟屏亚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坚定地表示。
最早为超级玉米下定义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2005年他发表在《玉米科学》上的《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详细阐述:超级一词耸人听闻有炒作之嫌但这么做是为了唤起有关部门和领导对玉米更加重视使育种界同仁有一个更新、更高、更远的努力目标。2007年他又撰文提出零风险品种概念从玉米品种种植者角度出发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严重或明显缺陷不出大毛病。
与超级稻作为推广项目不同超级玉米直接作为研究项目立项农业部没有发布专门确认办法只要选育的品种达到赵久然提的五项指标都可以称之为超级玉米。2005年北京市农业育种平台的超级玉米育种项目正式启动经费达到1740万元。随后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启动总经费8746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746万元。
超级玉米惨痛翻船是在2011年4月农业部公布2010-2011年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情况超级玉米登海605因出芽率低于标准值被通报。随后大量媒体跟踪报道并质疑超级玉米属科研浮夸。而在2010年9月佟屏亚在山东、河南、河北考察玉米就听到登海种业另一超级玉米登海662严重减产事故。
佟屏亚认为玉米科研领域近年出现了少有的混乱与困惑尽管十年来国审省审玉米品种4000多个但没有一个可以和十年前培育的农大108、郑单958相媲美。
对此赵久然并不认同。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登海605、京科968同时具备超级玉米五项指标而且超级玉米并没有像超级稻高调用于商业宣传当时也建议登海种业不要用但企业的立场不同。
目前玉米界有关超级玉米的提法愈发少见。赵久然认为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超级玉米指标已成为一些项目的参考指标这说明本质的东西得到了同行认可就像‘工程上的理想模型不可能绝对达到却是长久追求的方向。
遗传产量对实践无意义?
两大超级作物的的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有关超级稻推广、增产的消息至今常见报端。可是统计超级稻相关产量会遇到与唐分志同样的困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眼前的数据。
2011年9月18日袁隆平研发的Y两优2号超级稻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4天后福建省农科院宣布由谢华安院士研究团队在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文凤村培育的宜优673水稻百亩示范片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005.85公斤;同一天由李开斌育成的楚粳28号2011年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77.07公斤且该品种百亩平均亩产已连续3年突破950公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超级稻在不断打破纪录的同时并没有大幅提高水稻实际单产。查询《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发现1995年水稻平均单产402公斤/亩2009年为440公斤/亩年均增幅仅为0.63%。在玉米行业同样如此李登海在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保持至今而全国玉米平均单产为350公斤/亩与美国相差280多公斤/亩2000-2009年年平均增幅只有0.4%。
张世煌撰文解释产量分实际产量、边际产量和遗传产量以玉米为例实际产量是每亩350公斤边际产量590公斤而遗传产量超过1300公斤遗传产量除了新闻价值外对于提高生产没有实践意义。
科研评价要看实际效果
有专家透露遗传产量反映到科研体系可以直接用于项目成果验收再申请项目。
正是由于牵涉到项目分配即便是科研人员之间有不同观点一般也不会公开争论。我退休了不是圈内人看到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肯定会提出批评。佟屏亚表示。
赵久然认为出现不同声音很正常谁的观点正确还需靠实践检验。与水稻行业不同我国水稻育种领先超级稻项目又是由袁隆平院士带头即便有少数反对声音也不会表现出来。
采访中几位水稻专家刻意回避着有关超级现象的话题。一位专家直言这是个复杂的现象谁也说不清涉及到科研人员育种理念、诉求的差异说不定过几年国外水稻育种水平上来类似玉米行业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广东一位水稻种企相关负责人表示超级稻对品种推广、企业宣传有一定作用但是农户种植超级稻有时落差很大品种要靠市场检验毕竟超级稻产量是在特定地区、特定水肥条件下验收的。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将超级这一非科研领域词汇用于称呼农作物利于推广这无可厚非。但是整个农业科研面临异常严峻的问题是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项目经费浪费做出的科研成果水分多能应用得太少所以一号文件才强调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看到实际效果后再分配科研经费以超级稻验收为例不应到指定田块而应随机验收农户的实际种植产量。(李晓芬)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