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河镇的大学生村官,一个乡镇机关下岗干部,经过近几年基层挂职锻炼,特别是创办鹤壁市跃民牧业有限公司的磨练与摔打,使我对张刘庄村村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艰难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深感肩头责任重大。现结合本人任村职的工作实际和近几年下海创业的切身体验,就张刘庄村村级经济如何发展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一、 我村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经济基本情况
小河镇张刘庄村是小河镇有名的省级贫困村,全村人口830 人,耕地面积1200亩,人均1.5亩,是小河镇人多地少的典型村,属于2008年扶贫整体推进村。两年来通过上级拨款、集体投入和群众捐资等多种方式完成了街道硬化、饮水改造、水利建设等多项惠民工程,使我村村级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先后创办了两家村级龙头产业——鹤壁市跃民牧业有限公司、鹤壁市添翼农庄,我村无公害种养示范区已成为小河镇生态循环产业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我村村级经济基础整体偏于薄弱,村级经济的后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村村级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①村经济土地发包收入
我村集体经济仍以土地发包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包面积约250亩,年收入16.25万元。
②上级拨款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在政策、技术、资金方面向农村倾斜。其中,资金补助成为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扶助措施,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构成结构中占70%的比重。村上的正常经济运转也是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我村在申请上级政策资金方面补助的项目以村道工程、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农田水利设施等为主,争取到的资金杯水车薪,入不敷出。
村级资产积累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村级经济的持续发展。我村2008年的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但由于村级建设项目投入较大,仍有3万余元的缺口。
二、我村村级经济发展之实践经验
我村村级经济发展,以村为主,村民参与,政府支持引导,结合实际,出实招,打硬仗,共赢互利发展,闯出了一条村级经济发展的希望之路。
通过调查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采取以地入股、租赁转包等方式,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我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东毗S219省道,黄裴线穿村而过,村无公害种养示范区位于村东0.5㏎处。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830人,1200亩耕地。
自2007年以来,采取以地入股、租赁转包等方式,成功与经济能人合作,投资3000万元兴办了占地100亩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鹤壁市跃民牧业有限公司。2008年底年出栏2万头生猪养殖及综合利用项目依次投入运营,2009年7月15日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27000多㎡的公司扩建项目——新型现代纯生态养殖开工兴建,建成投产后,销售总收入可达6377.5万,纯利润1723.6万元,提供工作岗位35个,其中技术人员5人,全部工程预计于2009年10月底投用。目前,已与小河镇张刘庄村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资金已全部到位。该项目采用新型现代纯生态养殖技术,生产过程实行全封闭、无公害、无污染。饲养垫料循环使用(三年一个周期),是优质的生物肥料,年可增收100多万元,直接促进了小河镇蔬菜种植绿色、无公害化的发展。该场本着“基地带农户”的思路,建成全镇生猪饲养的专业课堂和实习基地,带领全镇农户生猪养殖上规模,成产业。现已带动发展本村剑锋生猪养殖场、秀清生猪养殖场、双喜生猪养殖场3家大型养殖户、15家小型散养户向规模化发展。
蛋鸡饲养方兴未艾,我村较大规模的蛋鸡场有福田、德安、运然、振国等成规模蛋鸡养殖12家,目前市场效益看好。
2008年6月小河镇投资65万元的菜篮子工程——添翼农庄(于2008年12月26日已正式注册)无公害蔬菜示范园投产运营,150亩双层日光覆棚日产销大棚蔬菜5000余斤,吸引周边市县客户50余家,在新乡、鹤壁、浚县、道口建立了四个固定销售网点,日盈利6000余元。该示范园加大科技投入,聘请专业种植技师,测土配方施肥,运作“猪—沼—菜”种植模式,成为小河镇现代循环农业的一大亮点。
我村的这种创业方式,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就地消化农民家门口就业,而且提高了村级收入,更重要的是带动了群众共同致富,特别是以地入股、出赁转包的土地流转方式,已在全镇得到大力推广。
二是发挥村级协会优势,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实现双赢。
张刘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现在已成为小河镇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小河白菜”畅销省内外十数个地区,家家户户都是从事蔬菜种植的能工巧匠,村里因势利导,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影响带动全镇25个村庄,菜农 1.8万余人,从事信息、技术、样品、合同、出口等中介服务,每年村里从这方面可实现经济收入0.5万元。
三是村属土地资源公开承包,使村级经济有所收入。
村废弃窑厂进过复耕整理,造田面积约250亩,年收入16.25万元。
三、制约村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村级经济发展缓慢,存在的问题,固然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政策因素。
土地二轮延包后,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村级无任何经济来源,村组织负债运转。村级干部待遇比较低,报酬平均在100元/月左右,较之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该报酬标准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村组干部因公垫资情况普遍,建设公益性事业举债较大。
目前尚没有相应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村级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二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匮乏。
调研发现,大部分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
经济土地发包数量小、经济来源少,尽管属长期、稳定、固定收入,但难以维系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只得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哪里还顾及到发展村级经济。因为土地政策等原因,办村级企业土地租赁转包资金投入太大,和村民土地纠纷不易协调,限制了村级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村两委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经济漠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少门路、缺资金、无项目。
“要想富,先富脑”,没有技术,常常导致一些看好项目半途而废,有的因技术问题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
三是干部自身素质问题,也就是事业化、责任心问题。
不少村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思想僵化、畏首畏尾、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这主要原因是前些年村里盲目发展村办企业、盲目搞调整负债累累所致。债务中既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集资借款,这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因素,使村干部头痛。因此,发展村级经济对村干部来说,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致村干部思想僵化,畏首畏尾,停止不前。
导致村干部没有事业心、责任心,还有一个原因是村委换届周期短,一些村委成员不敢得罪人,做事缩手缩脚,没有长远意识、大局观念,已成为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四、村级经济发展之对策思路
村级经济发展发展问题之多,难度之大,矛盾之尖锐是客观存在的,但解决的对策还是很多。
对策之一: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村级经济难题。
思想是行动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村干部要有敢闯敢干敢拼之精神。看准事要一往无前,一鼓作气,一门心思,一抓到底,不达目的誓不休。在这方面,要把造就一支作风硬、思想正、素质高、责任强的两委干部队伍作为关键来抓。牢牢把握郭迎光书记《关于推进浚县农区工业化的几点思考》中的两个“坚定不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条腿”走路,发挥优势,以农兴工,多元发展,在农区走出一条工业化的富民创业之路。
对策之二:大力实施回归经济,招商引资,实现双赢。
一方面把本村在外打工并有一定技术和雄厚资金的能人请回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信息资金,在家乡投资办厂,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抓招商引资,合资联合入股办企业,实现互惠双赢。
对策之三:扶贫攻坚,打碎瓶颈。
采取领导干部包户对口帮扶、示范带动等办法,解决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的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等关键问题,领导干部要躬下身子为群众发财致富谋点子、找门子、铺路子。
对策之四: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结合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
同时注重为大学生村官参政议政、致富创业提供平台,改变当前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当陪衬、摆样子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
大力推进农村事务“4 2”工作法,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
对策之五: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投入。
希望上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