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创业
大学生“村官”吆喝古村新貌
时间:2009-11-02 11:40:3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赵慧

  做古村新貌的描绘者

  在我市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兼顾“旧”和“新”,做好保护和发展是这些村面临的共同问题。

  金华的古村落保护和建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这些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资源而熠熠生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些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村里做好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资料收集;有些大学生“村官”在旧村改造时,不厌其烦地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有些大学生“村官”为帮助村民树立新观念,向村民宣传全国知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就像我们采访时一些大学生“村官”说的,农村是个锻炼人的舞台,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他们会努力在这片广阔的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许晓云)

  旧村换新颜 村民增收了

  大学生“村官”:张臻臻,25岁,2006年毕业于绍兴托普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2007年11月上岗。

  所在村:浦江县浦阳街道群生村。

  “村官”寄语:希望村里早日完成旧村改造,村民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联系方式:15888955550。

  我们村地处浦江县城南面的城乡接合部,全村有4个自然村,900多人口。村里的旧村改造工作是从2005年开始的,我来当“村官”时,横大路自然村改造已基本完成。看到改造后的横大路自然村,再看看当时还未改造的许里、上季宅和陈蓬坑自然村,感觉这里的村民好像生活在两个时代。

  改造过的自然村,清一色的排屋,整齐的街道,干净的水泥路,仿佛是大城市的一个高档住宅小区。未改造的自然村,几幢半新的房屋混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之间,未经修整的泥路加上没有合理规划的布局,仿佛是偏远地区的山村。

  到现在,群生村4个自然村的旧村改造已全部展开,其中进展较慢的陈蓬坑自然村也已完成征地工作,总投资近8000万元,整体工程预计在2010年底前完工。

  旧村改造不但没有给村民带来额外的负担,而且让部分村民增加了收入。因为村子靠近县城,不少城里的打工者、生意人都愿意到我们村租房子,有的租金收入就可以超过全家务农的收入。 (记者 潘毅)

  古村换“新装” 改造盼繁华

  大学生“村官”:张焘,24岁,2008年毕业于宁波大红鹰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同年12月上岗。

  所在村:兰溪市黄店镇芝堰村。

  “村官”寄语:希望芝堰村能在改造后重现百年前的繁华。

  联系方式:13665899170。

  我们芝堰村曾是严婺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一条古街穿村而过,古时街道两旁茶楼、酒肆、钱庄、当铺一应俱全,人来人往,一派繁忙。如今村内还存有明清民居30余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孝思堂、衍德堂、成志堂等,这些厅堂建筑用材硕大,雕刻精湛,制作考究,气势宏伟。

  如今,公路贯通,古道湮没,我们村为了迎回往日繁华,对村里一些已经破旧的古建筑进行了粉刷维护,并在周边的山上建起了现代化新村。同时开发了一些新的大众活动项目,比如,衍德堂主要展示农耕文化,游客们可参与磨豆腐、舂年糕的互动;游客能在承显堂古戏台一边看折子戏,一边品尝野猪肉、野兔肉、土曲酒、水米糕等风味美食。

  接下来,我们村还计划对古驿道进行修缮,准备开辟游泳场馆,建设配套的水上游乐设施及水上休闲项目。欢迎各位读者来到换了“新装”的芝堰古村游玩,体验一把古代与现代间的时空转换。 (记者 吴骞)

  乌石小村成农家乐明星

  大学生“村官”:何晓萍,25 岁,2006年毕业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师范学院,2007年11月上岗。

  所在村: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

  “村官”寄语:古村新貌的和谐统一会绽放出更迷人的光辉。

  联系方式:13486933323。

  我们管头村又叫乌石村。原先,我们村的村民以务农、采茶叶为主,只有个别村民外出打工,平时村民就居住在用黑色玄武岩造的乌石屋里,生活比较贫困。1998年,管头村进行了旧村改造,但没有将那些乌石屋拆掉,而是由村集体将村民的260多间乌石屋收购,这些留下的老屋如今成了创办“农家乐”的场所。2005年9月,管头村开办了4家农家乐。没想到,很快引起了上海、杭州等地游客的极大兴趣,游客纷至沓来。看到游客对乌石屋情有独钟,这些年村民们对乌石屋进行了改造,对上千件旧农具进行了整理,还开发了磨豆腐、做麻糍等传统的自娱自乐项目。同时,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在村子前面建起了一幢幢农家别墅、公园、回廊、舞厅、篮球场等。

  现在,走进我们管头古村区,参天古枫、亭亭翠竹、幽幽乌石、袅袅炊烟,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而新村区则别墅林立,充满现代化气息。原先住在乌石屋里的大部分村民搬进了农家别墅,成了农家乐的主人(村内现有31家农家乐)。(记者 吴俊斐)

  村环卫工 竞争上岗

  大学生“村官”:胡乐天,26岁,2005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园林专业,2007年11月上岗。

  所在村:永康市方岩镇灵岩寺前村。

  “村官”寄语:村里环境变美了,就能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业。

  联系方式:13858947310。

  我们村是1979年搬迁至此的移民村,从1979年到2006年,村里的环境几乎没什么变化:道路都是泥巴路,晴天灰、雨天泥;房前屋后都是粪缸,臭气熏天,苍蝇成群;没有路灯……

  2006年,村里投资200多万元开始进行村庄整治。经过整治,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垃圾筒,漂亮的生态公厕取代了原先的臭粪缸。2007年,我们村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还引进竞争机制聘用环卫工,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先从报名的8位村民中筛选出3名竞聘者,给每人一个月试用期,试用期满后,比较他们的工作表现,淘汰其中1人,剩下的两人轮流上岗。这种方式,让环卫工之间有了比较和竞争,加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把村里的卫生搞得更好。 (记者 李剑)

  寺平古村落 华夏称一绝

  大学生“村官”:范翠,24岁,2007年7月毕业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7年12月上岗。

  所在村:婺城区汤溪镇汤溪村。

  “村官”寄语:希望寺平村建设得更雅致、更美丽。

  联系方式:13575910806。

  寺平村是“金华市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明代初期。现村中保存较完整的厅堂有8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古民宅2.2万多平方米。这些明清古建筑,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片段,尤其是“九狮戏球”和“鲤鱼跳龙门”是寺平村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砖雕。寺平村徽派建筑属浙江省最地道、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堪称华夏一绝。

  寺平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将村庄整治及古建筑保护相结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村里依托古建筑、古文化资源开发农家乐休闲旅游。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目前已接待了美国、法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

  (记者 许晓云)

  游北后周古建筑 观传统工艺制作

  大学生“村官”:章婕,24岁,2008年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药学专业,2008年10月上岗。

  所在村:东阳市六石街道北后周村。

  “村官”寄语:希望肇庆堂能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能够开发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

  联系方式:15067056516。

  北后周村有一座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的古建筑———肇庆堂。肇庆堂前后七进,现存主体建筑三开间。

  肇庆堂现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年久失修,又在去年经暴风雨侵袭,导致部分房屋倒塌。目前正在进行整修中。我也在准备相关资料,准备申报肇庆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后周村不仅有年代久远的古代建筑,还有传统的工艺制作———竹编。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就是从我们村走出去的。在北后周村的340户农户中,有20多户专业从事竹编。小型加工户编织的礼篮、漆盒、饭篮等是婚嫁的必备之物,远销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欢迎各地的游客到村里来购买竹编工艺品,使北后周村的竹编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记者 王妃 实习生 陆欣)

  村庄大整治 古村展新颜

  大学生“村官”:汪吉元,26岁,2005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7年7月上岗。

  所在村:金东区澧浦镇里郑村。

  “村官”寄语:千年古山村,今朝换新颜。

  联系方式:13757974257。

  我们里郑村建村已有800多年,留有众多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古迹,最出名的是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胞妹黄乃耐创办的私立乃耐初级小学及十八间、务本堂、郑氏宗祠等明清古建筑群。

  2008年,我们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村庄整治”。进村道路拓宽到6米,新建了一条与金义南线连接的公路,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村里对大部分建筑物重新进行了外墙粉刷,建成村民议事中心及配套的医疗服务室、图书阅览室和老年活动室等,并对村内主干道两侧、公共场所四周、溪流两侧和房前屋后等地进行了绿化,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我们村还对私立乃耐初级小学、郑氏宗祠等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缮,一定程度保留了村里原有古貌。

  随着整治工程的陆续完工,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绿色生态村。 (记者 吴骞)

  古镇神韵 历史瑰宝

  大学生“村官”:雷天华,32岁,1999年毕业于湖北咸宁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07年10月上岗。

  所在村:义乌市佛堂镇大成社区。

  “村官”寄语:让佛堂古镇走出金华,走向全国。

  联系方式:15858939722。

  佛堂,因佛缘而得名。古镇,因商埠而昌盛。佛堂是一个具有14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去年底,佛堂镇的镇西、镇东、糖厂等3个居委会合并成为大成社区居民委员会。

  佛堂镇于2007年7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现存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百余幢,大多是清朝时期与民国初期所建。佛堂的古建筑以其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和精美的壁画,体现了中国“建筑、绘画、雕刻”三位一体的特点。在这些古民居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留耕堂、节孝石牌坊、毛家大院、吴棋记民居、留轩小学、友龙公祠。另外,佛堂古镇至今仍保存一条2000多米长的清朝、民国时期的商业老街。

  佛堂自古以来都是佛教圣地,其中影响、规模较大的寺庙有始建于南北朝梁初的千年古刹“双林禅寺”。 (记者 王妃 实习生 陆欣)

  山环如郭 幽邃如洞

  大学生“村官”:郑云巧,25岁,2008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同年11月上岗。

  所在村:武义县熟溪街道郭下村。

  “村官”寄语:希望郭下村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不忘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联系方式:15857951680。

  我们村距武义县城10公里,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古村落。村里有一座保存相当完整的何氏宗祠,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

  我们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它的地形独特,三面环山,形成“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绝佳人居环境;村子东面有一座海拔约400米的龙山,山上有许多树龄超过六七百年的参天古树;村里还有很多明清古建筑群……

  从1998年起,村里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古文化底蕴,搞起了旅游开发。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到村里来观光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集体收入自然也就逐年增加。

  有了资金,村里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开发投入,修桥铺路、修缮古建筑,完善景区设施、服务,开辟新景点……经过几年发展,村中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更多游客,形成了良性循环。(记者 李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