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灌云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苗圃里,东王集乡的大学生村官李雨轩迎来了母校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老师。从她成为村官开始,这样的拜访每年一次。老师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帮助,对于扬州大学已走上岗位的134名大学生村官而言,已成为他们工作中的底气。
“每一个扬大走出去的村官在学校都有档案,学校与他们建立起了长期的互动机制,村官们可以随时从学校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实际上学校延长了他们的保育期。”扬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章龙告诉记者。
2007年,省委选调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扬州大学有52人入围,一段时间后,各个学院都收到了学生村官们的求助信。
在灌云县任职的倪明甫在信中写道:毕业于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我,面对畜禽养殖时无从下手,难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苏雨河在泗阳县任职,他在信中说:专业的限制,让我连处理农民之间的小纠纷都感到吃力;农学院走出去的徐浩升,想致力于龙虾生产,人员有了,自己却没有技术,还是不能带领农民致富……
这些信让学校领导意识到,大学生当村官,光有一腔热血还不够,还得服务有术。学校于是向所有本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发出邀请,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村官可以自主选择所需的专业学习,学校将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专门安排教师为其授课。在此基础上,学校接连推出远程指导站、科技导师制度、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村官专家团等一个个帮扶举措。
“去年,我种植反季节西红柿时,母校派来李良俊博士传授西红柿人工‘点花’授粉技术,西红柿亩均收入6000元左右,高的达万元。现在,我搞花卉种植,学校又及时派来了园艺专业研究生现场指导。实在太感谢母校的领导和专家了!”李雨轩说。涟水县村官王坤在村里办了一个乳鸽养殖场,2000多只种鸽就要孵化幼鸽了,王坤心里却打起了鼓:“虽然自己学的是动物科学,但真正大规模养鸽还是头一遭,心里没底。”这时,母校的王志跃教授来到他的身边,不仅针对王坤的问题倾囊相授,还向他介绍了食品科学专家杨明教授,指导王坤进一步做乳鸽的食品加工。
母校的无私帮助,让扬大学子在村官岗位上如鱼得水。在连云港刚刚评选出的十佳大学生村官里,扬大毕业生占了3个,一批创业典型更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