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创业
三位大学生“村官”的故事
时间:2009-11-02 11:46:3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赵慧

核心提示:近段时间,关于大学生“村官”是否安心农村工作的讨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县委组织部最近的一次调查也表明,只有3.8%的大学生希望能留任村干部,多数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主要为了“曲线救国”——为考公务员等积累资本。

  虽则大学生融入农村有这难那难,但其中不乏在岗位上办得好事、沉下心来为村民谋福祉的大学生。在这里,我们找到三位在农村社区脚踏实地、找到用武之地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农村是个大舞台,广阔天地任驰骋,我们希冀通过这些典型宣传,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新任“支部委员”谢耀坤

  农副产品义务推销员


  谢耀坤是湖塘街道型塘村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工作出色,今年3月,他高票当选该村党支部委员,成为全县进入村两委班子的50名大学生“村官”之一。

  但谢耀坤说,当选支部委员后,自己要学的东西更多,担当的责任更大了。

  2006年,当谢耀坤刚上任“村官”一职时,就遭到村民的质疑。“你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我的事情你肯定解决不了!”村民胡水根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犯起了嘀咕。“就凭他,能帮我把滞销的扫帚卖出去吗?”

  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天后,谢耀坤带着定单来到了胡水根家。“近千把的扫帚定单,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为我找到了。”如今回忆起来,胡水根还是惊叹不已。“其实是通过农民信箱找到了买家,今天,我们村里使用农民信箱已经很普遍了。”短短一年时间不到,村民对谢耀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热心肠又能干,办事效率又高,“这个大学生村官来我们型塘村是我们的福气呢。”

  今年3月,型塘村党支部换届选举,谢耀坤萌发了参加竞选的念头。“当时家里人劝我不要去选,选上了工作多,选不上丢面子。”谢耀坤说,自己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想到选上了就能为村民做更多的实事,老百姓也会更加信任自己。“其实基层工作中,老百姓有一种只找‘当官’的意识,只要你是村党支部的,就特别愿意和你说心里话,乐意把事情交给你去办。”

  改选当天,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谢耀坤竟然高票通过,成了型塘村历史上第一个“村官大学生”。“为什么选他,除了他是大学生,见识广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能从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把表决权交给他,我们放心。”一位老党员向记者说出了心里话。

  成为党支部委员后,谢耀坤重点提升村里的信息化工作效率,以前村里的文件、协议等信息传播很多靠手写,现在他使用电脑操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农民信箱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村民们一有卖不出去的杨梅和竹笋就找谢耀坤帮忙。谢耀坤成了义务“推销员”。今年7月份,香林大道立面改造,谢耀坤挨家挨户去做工作,100多家村民一提到“村官”大学生谢耀坤就竖大拇指:“只要他来做劝说工作,我们肯定同意,细心、耐心又特别有人情味。”

  “宝贝阿囡”盛瑜

  婆婆妈妈中绽放青春

  见到柯桥街道港越社区的盛瑜时,她正被社区里的大妈围着。在一片养儿育女和婆媳经的谈论声中,化着淡妆、穿着时下流行的少女裙,显得异常惹眼。“这孩子现在成了社区老人的‘心肝宝贝’!”港越社区主任傅秋萍说,盛瑜刚来时其实有些“手足无措”。

  盛瑜2006年进入港越社区。到社区报到没有几天,她就“犯错”了。“我以为社区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敲敲章,发发文件。”刚到不久,社区一位居民不让女儿上学的事情被学校反映到了盛瑜手上。“我打电话给那位居民说,她这样做是犯法的,我们要通知相关部门来处罚她。”无疑,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让傅秋萍主任大为恼火。“我忐忑不安跟着主任去那位居民家里,学习主任的处理方法。”自此,盛瑜在办公室再也坐不住了,无论是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还是落实政策文件的大事情,在盛瑜的心里有了一杆秤,“只有轻重缓急,没有大小区别”成了她的工作原则。

  去年12月,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整个港越社区700多户具有投票权的居民,盛瑜硬是包揽了近300户居民的投票工作。有的居民不在家,她就等到晚上七八点。当有的居民一大早被她从“被窝”里敲醒,大骂不已的时候,盛瑜诚恳的道歉得到居民们的谅解。

  “你真傻,社区都是老大妈的工作,你去那不觉得委屈吗?”当大学同学得知这个当年能歌善舞的团支书“下放”到社区,无不一脸惋惜。而一年后的盛瑜却用实际行动向他们证明,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错。育龄妇女调查、家庭纠纷排解、物业管理协调,这些曾经对盛瑜来说没有经验甚至羞于启齿的工作,如今她是拿得起放得下,居民们对她的工作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的居民甚至把她称为“宝贝阿囡”。

  前段时间,盛瑜被街道借走了,这可让社区里的大妈们急红了眼。“盛瑜什么时候回来?”“盛瑜不在我们的事谁能帮上忙?”不得已,傅秋萍主任向街道数次要人,总算把盛瑜要了回来。仅仅26岁的盛瑜就在这些婆婆妈妈的工作中绽放着自己的青春。

  远程教育优秀管理员韩立

  借助网络打开“局面”


  2006年11月,韩立像许多大学生“村官”一样,来到农村锻炼。镇领导指派她到平水镇西湖桥村任职。

  韩立并不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2005年从山西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毕业后,从事过房产CI设计和证券理财师等工作。带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她毅然选择到农村锻炼。

  西湖桥村毗邻越城区,是平水副城核心区块的一部分,项目开发如火如荼。不过,韩立在调查中发现,这里虽然企业数量多,有一定基础,但在管理等方面尚缺乏严密的制度;村里还有一些空闲土地和厂房,需要招商引资,但缺少良好的载体。

  她就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决心尽自己所能,每年为村里办一些事情。为此,她制订了计划,并按此实行。

  2006年,根据村级经济发展需求,她为村里建立了一个网站。通过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不花村里的一分资金,建起了一个名叫“西湖桥村信息网”,这也是当时全县少数几家村级信息网之一。这个信息网在首页设置了西湖村的基本情况,还建立了招商引资等栏目。这使外界有了一个了解西湖桥村的便捷渠道。一些客商看到后,慕名前来问询。其中有一位客商通过网上接触,不久就在西湖桥村投资建立了一家企业。

  2007年,韩立实施了她的第二项计划——爱心互助网。她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西湖桥村的大多数人生活富足,但仍然有一些低收入家庭需要关爱,在村里建立爱心互助基金的基础上,这部分人的需求。于是,她就想出了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她请来一些专业人士帮助村里的企业进行ISO9000认证工作,把部分赚来的钱,投入村爱心互助基金。

  明年是韩立当“村官”的第三年,如何在任期中发挥作用,目前,她正筹划另一项计划——希望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等载体,让村民学到实用知识。

  前不久,韩立被省委组织部授予绍兴县唯一的“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站点管理员”称号。   

  让农村成为

  大学生“村官”熔炉


  记者日前从县委组织部获悉,2006年以来,我县招录的大学生“村官”已达413名,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但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矛盾。最近县委组织部的一份《绍兴县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扎根乡野舞台,创业兴农、就业成才,为农村带来了新知识,带来了青春活力,也带来了开拓精神。然而,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这在用人和就业上都处于开创阶段,不少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大学生是异地任职,对当地的风俗和历史一时不了解、不熟悉、工作方法不懂等原因,大学生难以一时融入到村,与村民打成一片。大学生“村官”虽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但缺少培训和实践,没有明确的职责,所以只能担当文书一类的职务,难以体现应有的价值。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正式“编制”,不少人对前途感到渺茫。还有的因为条件艰苦、放弃当“村官”的机会。这些都给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实施提出新的课题。

  有关专家认为,对大学生下村任职制度要加强探索,不断完善。要把大学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对待,加强培训和教育,树立他们热爱家乡、奉献农村的高尚意识;要处理好专业与所在村、异任职等是否对口问题,使他们学有所用;要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并相应提高待遇;要长远考虑,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寻找出路,除了鼓励报考基层公务员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创业创新、就地成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