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潭县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和使用,积极引导5名大学生“村官”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把“情注三农”作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主战场,把振兴全县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作为奉献人民、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为指导,扎根基层、倾尽所学主动服务群众,自觉传播实用知识,提供致富信息,维护和谐稳定,努力帮助基层、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王海洁:群众的贴心人
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后,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逐户走访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通过广泛接触交流、熟悉和掌握村情民情,尽快进入角色。在灾后重建、新能源建设、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坚持“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努力“做群众最贴心的人,办群众最需要的事,听群众最想说的话”,他们主动与群众交朋友,通过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长川乡长川村地处高海拔地区,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临潭县决定在该村实施沼气池项目。项目实施前期,当地群众由于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临潭县推广使用沼气池项目没有成功等因素的影响,对新建沼气池有思想顾虑,群众都不愿意。刚刚上任的大学生“村官”王海洁得知情况后,逐户进行宣传动员,给群众讲解使用沼气对于改善卫生条件、节约支出、保护环境的好处,并组织部分群众赴本县羊永等乡观摩沼气使用情况,引导群众消除疑虑。同时,积极奔波于县直有关部门,通过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呼吁和协调县上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对该村给与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海洁和村班子成员的不懈努力下,长川村沼气建设项目顺利实施,80多户群众用上了环保清洁的新型能源,尝到了甜头的长川村群众亲切的称王海洁是“咱们的贴心人”。
康志文:知识的传播员
大学生“村官”扎根农牧村,天天奔波于生产、生活一线和农牧户之间,但他们没有丢弃学生时代渴求新知识、崇尚新思想的良好作风,注重向当地群众、身边同事、上级领导、报刊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他们充分利用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和引导党员干部及群众积极学习实用知识和致富技能。临潭县5名大学生“村官”都兼任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他们积极传播党在农牧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农牧业实用技术,及时发布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措施和致富信息,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传播员。羊永乡羊永村大学生“村官”康志文依托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当地马铃薯加工和养殖业生产实际,通过网络下载、请教专家等多种办法,积极准备马铃薯淀粉加工技术和生猪、牛羊养殖技术资料,培训农牧民党员和群众500多人次,改善了当地群众在马铃薯淀粉加工、家畜养殖方面技术落后、全凭经验的现状,推动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和牲畜养殖由传统型向科技化转变,由分散性向规模性转化。
谈雯霞:创业的带头人
大学生“村官”按照各村特点和自身特长,积极寻找所在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和其他村干部一起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积极带头创业,引导带领党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致富。城关镇城内村大学生“村官”谈雯霞,结合当地妇女中刺绣能人多的优势,充分挖掘“洮绣”市场潜力,把发展“洮绣”产业作为农牧村妇女致富的有效途径。经科学论证和积极争取,省、州组织部门把城内村发展洮绣产业列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项目。她积极向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发展思路确定后,投入资金5万多元成立了城内村“洮州刺绣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45人。通过大胆改革创新,开发旅游纪念品和生活小饰品,在产品色彩、图案和工艺上寻求突破,提升了刺绣品位。同时,制作了美观大方的统一包装,打出了别具特色的“麻娘娘”标识,提升了产品档次。着眼于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洮绣产业大发展,在冶力关风景旅游区开设了“洮绣”产品专卖店,目前已创营业收入1万多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了洮州文化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宁潭平:致富的信息员
大学生“村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积极为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出点子、想办法。通过及时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引导群众在农牧业生产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向专业合作社、订单化方向发展。当洮滨乡群众苦于大批药材下地而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愁于销路时,洮滨乡总寨村大学生“村官”宁潭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联系协调,组织村上的党员群众成立了“药材种植销售协会”,为总寨中药材的销路多方奔波协调,多渠道搜集市场信息,多方面了解药材行情,及时将市场信息传达给广大农户,消除了药农的思想顾虑,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为全村200多亩,预计总产量20万公斤的当归,能够顺利销售,卖上好价钱及时提供了信息支持。
宋海瑞:和谐的守护人
针对“3.14”不稳定事件暴露出的党员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下情上传不畅等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一道,始终坚守岗位,与党员群众广交朋友,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和农牧村动态,综合分析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引导农牧村党员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维护好农牧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农牧村经济持续发展。术布乡术布村是一个汉、藏民族杂居的村,作为村支部副书记的大学生“村官”宋海瑞,挨家挨户走访党员群众,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时传达惠农惠牧措施,教育党员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勤劳致富,使“动乱是祸,稳定是福”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术布村党员群众中,为术布村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