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创业
徘徊在农村信息化道路上的大学生村官
时间:2009-12-17 09:52:39来源:作者:赵慧

    2009年10月底的一天,早晨7点,重庆渝北区大盛镇上的一间普通宿舍里,闹钟响起,邓青波闻声而起,洗脸、刷牙、叠被一气呵成。

    一刻钟过后,邓青波骑上自行车,向云龙村飞驰而去。

    “早啊。”村民热情地打招呼。“您也早啊。”邓青波向村民微笑着,骑着自行车而过。

    今年7月,邓青波从西南大学毕业后,成了中国“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中的一员。3个月过去,邓青波还没有闯过“新秀墙”——“有的村民把我当客人,而我也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方向,做的事情并不多,也就是整理整理资料,统计一些数据。”

    大盛镇的村民们,天天看着邓青波当起“走读生”,每天骑自行车下村,从镇里到云龙村村委会大约5公里,第一次骑车下去花了30分钟,而且是30 多℃的大热天,邓青波一身汗水,汗珠一颗颗“啪啪”地往下滴。大学生“村官”之苦,首先从“行路难”开始。为了早早赶到村部,邓青波基本上都是早晨7点就出发。

    做村官,对邓青波来说,一半主动一半被动。邓青波老家在重庆綦江农村,母亲对他做大学生村官不以为然:“好不容易把他供出来,结果又回到农村了。”

    希望:“帮助农民走向信息化,发发网财”

    “说实话,如果就业形势不那么紧张,谁也不会想到回农村。”邓青波说,班里一个同学,在一家国企找到了稳定工作,放弃了当村官的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将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北京,2 万人争当村官,录取率仅为2.5%;在江苏,6000余人竞争220个岗位;在重庆,4万余名大学生争当村官……其中,许多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

    村官生活跟学校差不太多,由于所在村距离大盛镇镇政府比较近,镇里安排邓青波住在镇政府的宿舍里,中午吃饭时就骑着自行车“哐当哐当”回到镇政府食堂,一个菜一份饭。傍晚,沿着小河散散步,这就是最大的娱乐。

    相比肤色白皙的邓青波,同为大盛镇大学生村官的李小华、廖寒剑晒得黑黑的,他们早已熟悉了地里的一切农活:浇水、施肥、除草、收获。

    “在农村工作, 先要当村民,而不是当村干部。用四肢劳动,用大脑思考。” 廖寒剑说。如今,在大盛镇明月村工作了一年多的廖寒剑满身尘土、皮肤黝黑。

    “他们刚来时,皮鞋锃亮,衬衫笔挺,感觉格格不入,现在和我们一样土。”大盛镇一些村干部告诉本报记者。

    现在,大盛镇大学生村官的共同愿望是,利用自己懂电脑的优势,建立起一个网站,将大盛镇宣传出去。“大盛镇信息化方面硬件基础并不差,16个村每个村都配了电脑,还是双核的,作为党员远程教育培训设备使用。只是缺少了宣传的意识和观念。帮助农民走向信息化,发发网财,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本报走访各地发现,因为懂得电脑,带领农村走向信息化、发发网财,成了各地大学生村官们做得最多的事。10月9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招贤镇古县村,大学生村官王伟君在电脑前轻敲键盘,与远在温州的客户一番讨价还价后,为身旁的村民邓土良顺利敲定100多公斤土鸡蛋的网购生意,价格比平常翻了几番。

    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春腾村,大学生村官王家照在网络上发了“SOS:这样的一个海南省小村庄如何致富?”等帖子,引起极大反响,成为网上热门话题。网友们踊跃跟帖,献计献策;当地相关部门组织考察,座谈采访。如今,春腾村信息化建设有了极大提高,并形成了一个包括火山文化观光村、农业观光园、火山原生态野生荔枝林园林三大项目的规划。

    同样是在浙江,吕品作为宁波首批试点的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余姚市梁弄镇横路村工作。“以前,乡亲们需要自己把樱桃摘下来,再挑到街上卖,一篮卖10元钱。为何不利用网络进行推广呢?”吕品到来后,和其他大学生村官通过QQ群、论坛发帖、短信群发等方式广发“樱桃帖”。结果单单一个周末,就来了 700多个自驾游游客采摘樱桃。

    记者在横路村采访时,提到吕品,村民都会说:“小吕是我们山里的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做的远远不止帮助农民发网财,他还办起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网”,参与了余姚市委组织部关于大学生村干部管理软件的开发。一位乡土诗人为吕品写了一首诗:“山道弯弯民情浓,志在桃源亦英雄。莫道农村不现代,阿里巴巴知桑红。”

    相比吕品,王伟则要“寂寞”许多。他是余姚市梁弄镇红坎头村的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工作职责是利用视频,实时监控百丈岗水库。“水位变化、气候、泄洪情况等等,都在我的监控之列。甚至水库上空飞过的一只鸟、水库边一棵树的倒影,都能实时反映在我们面前。”

    记者在安徽、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走访得知,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担任“三大员”:电脑信息操作员、网络维护管理员、办公软件辅导员。在助推农村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同时,也让更多村干部和村民学会使用电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致富信息。

    “我们现在会简单使用电脑,这都是大学生村官教的。”9月中旬,安徽凤阳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笑着对记者说。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让村里网络信息化、村里档案管理上了一大台阶。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科技兴农的思想。”9月上旬,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过去农村是粗放管理,现在讲求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村官利用信息化等手段,把这块儿补上了。”

    落差:“打字写报告,村官成了一跑腿的”

    不过,记者走访多名大学生村官发现,并非所有大学生村官都像吕品一样找到成就感,不少村官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对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说,现实与预想的落差如此之大,是自己没想到的。

    “我们算什么人?”从北京到重庆,从安徽到浙江,从广东到江苏,各地大学生村官们一遍又一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我们不是农民,不是大学生,不是公务员,不是政府工作人员,身份很尴尬。”

    因为身份不确定,权利责任义务也就相对不确定。下乡两年,肖思维依旧保留着大学时的习惯:写博客、泡论坛。他给村主任当助理,跑腿打杂。还要负责整理材料、写汇报、搞统计,甚至长期被借调到镇办公室里当打字员、记录员。

    “比较琐碎,基本上就是跟着村主任,他让我干啥就干啥,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忙得更多的是村干部的私事,成了一跑腿的。”肖思维对记者说,“做吧,心里难受,我们是来改变农村的,不是来跑腿的。不做吧,就要得罪村干部,自己两年后的考核如何,命运还掌握在人家手上呢。”

    无处使力,无从下手,这是众多大学生村官的共同困惑。对许多大学生村官而言,每天职责就是在办公室守着电脑、打印机和复印机,偶尔帮着从事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跑腿开会等事务性工作。

    “村里来了个大学生村官,他懂得电脑,打字也快,以后我写报告不用愁了。”安徽凤阳县一位村主任高兴地对记者说。 

    至于大学生村官到底能给村里带来什么变化,该村主任并不确定,只是觉得“肯定能起很大的作用,他们懂得多,眼界广,能给村里带来新东西”。

    本报记者多路采访发现,尽管村民和村干部都希望大学生能带来一些“看得见的实惠”,但是对村里其他事务,大多数村干部并不愿意他们接近“核心工作”,有的两年下来甚至不能单独处理村里的事情。来自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一份调研报告也显示,59.5%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21.4%主要处理日常村务中的文档材料,还有14.3%的人没有特定的工作任务。

    “他们除了懂电脑,对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并不太懂。”一位村干部对此解释。

    来自中国大学生村官网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哲学、历史学以及说不清楚的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总数的45%。这导致许多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

    “很多时候你充满激情,但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仿佛一个有力的重拳打进棉花包里一样,无法用上劲”。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碰撞中,大盛镇明月村大学生村官廖寒剑总结说。

    李小华则有另一种无奈。他说,村民基本把他看作是“当官的”,但许多村民期待他解决的问题,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解决的。

    “心累”,是他们的普遍感受。对太多事无能为力,刚来时想大干一番的心思,也渐渐淡漠了,“越来越觉得是捱时间,心里越来越觉得烦。”

    迷茫:“恋爱都困难,任期满后何去何从”

    对于未来,在许多大学生村官心里,不得不考虑,却又模糊不清,难以掌握。

    目前来看,大学生村官大多属于80后,已不再是单一的理想主义者,身上具有了明显的利益驱动因素:待遇吸引、优惠政策、未来发展等。

    除了缓解就业压力,入职之初,各地大学生村官几乎都得到过让他们心花怒放的承诺。但如今,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正随着三年合同的纷纷到期,日益感受到现实与当初承诺之间的巨大落差。

    最近3个月,黄成田(化名)一直憋着一肚子火。黄成田是北京平谷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之一,合同即将到期,“想着3年工作后,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正式编制。”但情况并不如预想那样顺利,“一直被许诺会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谁知合同到期后,真正的选择只有续签或者自主择业。”

    问题在于,续签也不那么顺利。根据北京市政府最新续聘文件,此前有关部门一直承诺的“想留就留”,变成了“只留20%”。这意味着,北京市首批招聘的2000名大学生村官,将有80%的人必须再次面临出路问题。黄成田续聘的打算,很可能要落空了。

    黄成田对“续签做村官”提出的条件并不高,即使这样,要想在目前政策下实现也还有一定困难。“对于超期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政策没有规定,也不知道谁来出钱。”知情人士说。

    在编制限制下,村官想留在乡镇、农村不太现实。即便想继续留在农村服务,也面临谁来发工资的问题——尽管各地大学生村官政策各不相同,待遇都并不太高。平谷区村官办表示,续签是一个过渡性政策,村官只能续签一年,不可能无限期续聘, 以村里实力,他们确实也养不起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链的“重庆大学生村官模式”,在全国被广泛借鉴。然而,重庆众多大学生村官仍然担忧:“政府说两年后要严格考查合格才能成为公务员。如何严格考查,如何才算合格,考查不合格未来怎么办,没人给我们一个明确说法。”

    事实上,在他们看来,考研加分、公务员优先考核录取优惠政策,也难有保证。“优先考核录取?这话带着太多的主观性,如果加大村官在公务员录取上的指标,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利益格局调整,其敏感和艰难不可想象;考研,现在情形下专心复习并不容易、学习也丢了;进入人才市场,这三年的农村工作经验,能得到承认吗?”

    “我们以后能找到工作吗?”在江苏采访期间,女大学生村官黄婷婷突然这样问记者。一年半的村官生活,已经让黄婷婷感觉到和城市的脱节感,和自己特别好的同学聚会,发现没什么可说的, 没共同话题了。“现在要再出去找与自己当年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很难,因为学的东西已经捡不起来了。”

    创业呢?普遍遇到的难题有二:一是缺可行性项目,二是缺创业资金。这使大部分村官不可能走向创业之路。

    因为未来不确定,许多大学生村官想恋爱甚至都很困难。记者调查发现,在各种大学生村官论坛上,出路和前途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大学生村官很好地融进当地农村,干出点“名堂”的人还是少数。倒是陷入生存和工作困境的人更多。

    不少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忧虑,随着大学生村官数量递增,就业压力将在两三年后集中爆发。

    “也许,不论三年以后去哪儿,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黄婷婷说,既有无奈,也带着希望。

    有关人士指出,如此往复,三年一轮回,不断引进的大学生村官就会像接力赛一样,来一拨走一拨,对新农村效用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识能力退化,并酿成他们再次进入社会的难题。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专访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显芳

    希望、困惑、迷茫交织中的大学生村官,未来应该怎么走?政策又该如何倾斜?在人们眼中,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育、就业专家眼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怎么样的?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显芳。

    希望、困惑、迷茫交织中的大学生村官,未来应该怎么走?政策又该如何倾斜?在人们眼中,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育、就业专家眼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怎么样的?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显芳。

    精彩观点

    1. 开开网店、发发帖子这些事情也许看来很简单,但对农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2. 大学生村官如果中途放弃,不但无法落户,也难以寻到进入城市的道路。

    信息化建设全靠大学生村官

    电脑报:一些学生到了基层后难以“物尽其用”,到了村里仅仅做一些比较初级的工作,这里是否存在一个人才资源浪费的问题? 

    王显芳:人才错位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色,不要说村官群体,现在应届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本身就很低。这里存在一个评判标准问题,我认为只要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就不能算是浪费,现在一些重点小学指明招收博士,这能说是资源浪费吗?基层也需要高水平人才来建设,这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许几年后,会有更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成为大学生村官,这都是可期的。

    电脑报:大学生村官有着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借这个群体来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推出村官政策的初衷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只是打字、发帖、做推广,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似乎并没有多大帮助。

    王显芳: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不能急于求成。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甚至扮演着先行者或者引路人的角色。比如帮助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开设网络学习班,打造信息通路;再比如帮助农民转变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和看法。这些事情也许看来很简单,但对农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电脑报:一些大学生村官反映,对基层生活不适应,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前途很迷茫、困惑。他们为何有这样大的落差?

    王显芳:迷茫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修课,我们刚好谈到村官,这个群体存在迷茫和无动力、无目的,那教师、媒体人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吗?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出现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怎么去处理。

    政策倾向“拉拢”大学生村官

    电脑报: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问题时选择了大学生村官作为缓冲期,但是三年任期一满,他们仍将再次面临择业的困扰。和可塑性强的应届生相比,大学生村官已经优势不再——所学专业已经荒废,在基层又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工作经历。那么,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王显芳:其实这些情况相关部门也有了解,并已经着手准备:从今年公务员考试来看,70%的职位要求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村官经历就是非常标准的“基层工作经验”,这相当于一种政策倾斜,为大学生村官多提供一种选择。三年任期过后,村官们有更强的改变现状的意愿,脱离学校不久,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往往可以在公务员等机关考试中脱颖而出。

    电脑报:“基层工作经验”应该是一个广义概念吧,并非特指乡镇工作经历。

    王显芳:往年招聘条件多为“无限制”,对应届生约束很少,在职人员没有优势。当公务员考试对应届生开始收紧时,等于变相放宽了在职人员的条件,增加了大学生村官的一条出路。另外,一些职位会标注“三支一扶”优先,这在往年几乎是没有的,政府“拉拢”大学生村官的意图非常明显。

    电脑报:部分大学生村官因为前途迷茫、工作不适应而离开基层岗位,而这个时间段以到职半年至一年为主,你是否接触过这样的案例?

    王显芳:没有。我所认识的大学生村官多数会做满3年的任期,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进入基层之前会有充分的预期;二是既然选择基层,主要是基于对这个城市(如北京)的认可。大学生村官如果放弃基层岗位,造成无法落户,也就难以寻到进入城市的道路,我相信多数人并不会这样做。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