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创业
山东烟台:159名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时间:2010-02-04 00:00:00来源:作者:赵慧

32.jpg

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充满希望。 (资料片) 本报记者 赵金阳 摄  2009年5月,山东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发布《山东省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公告》,我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全面启动。烟台市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选聘159人为烟台市首批村官,其中男82人,女77人,最大的29岁,最小的21岁,平均24岁,有1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8月6日,烟台市选聘的159名高校毕业生分赴农村任职,被安排到除高新区外的13个县市区分别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村官生涯。  本报记者 曲是捷  周成刚,今年28岁,2005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法律系,今年经过山东省的统一招考,成为烟台首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之一,被分配在莱山区院格庄街道马格庄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与众不同的是,他一人当村官,全家来入住,妻子和刚刚1岁的女儿都来了。  周成刚毕业后在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任教。2007年夏天,他得知莱山区招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消息后,毅然回到了烟台,来到莱山区APEC产业园刘家埠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如今,在农村已经有两年村官经验的周成刚,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仍然很像个老师。  周成刚说,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把他们称呼为“大学生村官”,甚至连他自己也总喜欢这样称呼自己,直到来村后不久的一天。“那次见到街道办事处的刘主任,他对我说:‘小周啊,欢迎你呀,大学生村官’——紧接着说,‘这个官,是中国最小的官,也是最不容易的官,要想当得好,你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当成官——其实,你们更应该是大学生‘志愿者’,真心实意用你们的知识为农民服务’。”   听到这段话,周成刚想了很久:是啊,当“官”我不如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但我们念的书比传统的村干部多,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理解能力相对较强、接受新事物相对较快,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这一代下农村的意义,就是大学生村官与当地的村干部、知识分子与农民兄弟进行优势互补,就是用我们掌握的知识、文化、科技为老百姓服务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心实意的服务呢?”   首先,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要叫老百姓觉得你就是这个村的一户人家。周成刚想到了妻子、孩子,对比其他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是他的优势。于是,他让妻子、孩子一起来到马格庄,从庄稼活开始跟老百姓学,从过庄户日子开始跟老百姓一块过。  “马格庄村全村有700多户,是一个地道的农村。”见到记者时,周成刚笑着说,只有对方讲普通话时,他才说普通话,“如果对方说土话,我就跟着说土话,这样距离就拉近了,老百姓就和你说心里话。” 周成刚说:“村民们特别朴实,你和他说一样的话,他拿你当自家的人。”   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村志为媒走近群众  林震,1987年出生,烟台大学日语本科毕业,现在烟台市芝罘区只楚街道办事处只楚居委会任职。  这是个“村变居”的典型。“走进只楚,不敢相信这是农村,因为这里高楼林立,鸟语花香。大街干净宽敞,环境优美怡人。村民文化广场、党员活动中心、物业中心、银行信用社、小学幼儿园、村民大礼堂和商店医院,一应俱全。村民白天大多在村属企业上班,不少人和城市工人一样‘三班倒’,不像传统的农村生活。”在临沂农村长大的林震,没想到自己被分到这么一个极具都市味的村里。  “一下子,我感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像原来设想的那样走门串户了解村情,这些预先拟定的工作套路,完全被打破了,一时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林震一点头绪没有时,居委会领导把他安排到了村史志办公室工作,阅读上百万字的《只楚村志》成为林震了解只楚的敲门砖。有些内容、重点或者看不明白的地方,就找村志的主要编撰者李金代,他对只楚的历史沿革、进步发展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这一下,林震可找到突破口了,与前辈谈,找群众问。  情况越了解就越想了解新情况,了解的情况越多,接触的群众就越多,越接触就和老百姓混得越熟,工作就越来越好开展。林震从中尝到了甜头,处处留神,广泛接触。为此,他坚持上班早来一会儿,下班晚走一步,放弃街道办事处食堂物美价廉的早餐,跑到村里的大街上吃油条喝豆浆。吃着饭,听大叔大婶闲聊家庭琐事,听大哥大姐说工厂里的生产情况,包括哪个楼道里有堆积的杂物,哪家又用“快马子”烧水烟尘熏人,邻居不满,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嬉笑怒骂,林震一一悉听入耳。就这样,一点点地熟悉了村民的生活,贴近了老百姓的心,熟悉了他们从村民转变成城里人的心路历程,感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  大学生村官]能干点实事,心里真踏实  “ 这个图书室,别看地方 不大,但村民没事儿都愿上这儿看书。”离前七夼村不远是村里的农家书屋,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前七夼社区拿出10万多元钱用于农家书屋建设,购置了书架、电脑、电视等设施,选购了生活百科、古典名著、红色经典等各类图书3000多册,订阅《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16种,各类杂志十余种,购置音像制品50余张。大学生村官李晶对这个书屋更是花费了相当的心血,对图书进行分类、编号、建档,还建立图书借阅登记簿,坚持对外开放,保证居民们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来这看书的孩子最多,也有一些不大认字的老人。” 李晶告诉记者,“社区书记已经批准了,等明年春暖花开,我可以开办老年人学堂和少儿英语班,好好发挥一下所学专业的优势。能干点实在事,我心里真踏实。”   2009年9月,在村书记宫钦友和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下,由周成刚负责的马格庄法律咨询中心成立了,就设在马格庄村委办公室里。周成刚在村里公开栏里张贴了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培训班讲解、广播宣传、现场咨询等。村民们高兴地说,“过去曾喊过法律进万家,那是雷声大雨点小。周成刚来俺村安家,法律也真正到了家。”越干实事,信心越足。“有机会,我还打算邀请我母校——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或在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同学,利用空闲或者假期来村里举办法律宣传讲座,推动俺村普法教育工作。”说这话,周成刚底气十足。  村干部]大学生当村官,前景光明  烟台市福山区门楼办事处两甲村村书记林则海告诉记者:“我们村有500多户,大学生村官助理夏范社来村之前,村干部最高学历是大专毕业,再就是高中、初中毕业的。来了个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的小伙子,也添了新的活力,我们村配备了电脑,村里有个啥事,小夏就打开电脑、上网查询、发送邮件等等,俺这农村干部有了大学生助理,小村进一步信息化了。俺们的经验,大学生可以慢慢学,大学生的知识,不送上门俺等不来,俺感谢上级的好政策,大学生到农村,大有可为,大学生当村官,前景光明。”   组织部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都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烟台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大学生向“村官”的转变,是159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严峻考验。尽管烟台市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进行过集中培训,培训班采取开设专题讲座、面对面交流、学习有关文件、现场参观学习等方式,使这些大学生村官对烟台市“三农”工作概况、现代农业知识、农村基层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能否在农村、在基层起到实际作用,还要看他们个人的努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组织搭舞台,剧目自己创。毕竟,大学生村官进村才刚刚四个月,一场好戏刚开台,真正进入角色,唱出名气,还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