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一名新上任大学生村官进村工作小结
时间:2009-10-28 14:36:5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我是去年参加河南省洛阳市统一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考试,从报考洛阳市汝阳县的400多名考生中,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层层考核,最终被聘用的一名大学生村干部。根据组织的安排,我被分配到了汝阳县靳村乡小白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
靳村乡小白村,位于县城西南山区,距县城36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12.5公里,全要总面积1243亩,人均耕地0.53亩,总人口2274人,共52个自然村,22个村民组,虽然这几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群众从山上搬了下来,住进了新村,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还是一个条件比较艰苦的山村。从去年12月31日进村以来,我深入到全村22个村民组,与群众交流,谈心,拉家常,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小白村民风的朴实,山里人的善良,大家对我这个从外地来的“异乡人”没有一点排斥,反而更多是关心。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问的最多的还是“我会不会做饭?别忍饥,不想做饭的话就‘回家’吃。”让我感到自己不是在他乡,而是在自己家里。时不时他们还会到我在村室的办公室里找我聊天,他们纯朴,无私的关怀让我少去了许多异乡的孤独,更多的是决心为小白村的群众做一些实事。不让纯朴的小白人民失望。
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我也真实地感受到小白村群众生活还很艰苦,大部分家庭还不富裕。位于村西北方里沟的石门组,还有几户群众生活在里面,平时他们走出山沟就要半个小时,这还得天好,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他们连山沟都出不来,在与这里的群众交谈中,他们告诉我,他们也想搬出来生活,可就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盖房,只好继续生活在里面,村正西方海拔900多米的西米山上,到今还生活着两户人家,也是因为贫困,没有能力搬下山,他们每次下山办事都要走1个多小时,其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流经小白村的靳村河将小白村的界岭、龙卜等四个组隔在了河东岸,居住在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要淌水过河,去年8月份,这里的群众不等不靠自发卖粮、卖牲口集资十几万元,建起了12个桥墩,但因资金缺口太大,群众无力铺设桥面,一直到今天桥面还未铺设,至今这里的群众,过河到对岸办事还要淌水。我亲眼看到过在冬天,有几位群众赤脚淌着冰冷的河水拉着架子车过河到对岸磨面,最苦的还算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一年四季都要淌水过河去上学,一到夏季河水暴涨,他们过不了河,就不能去上学,学校也只能给他们放假,让他们在家自学。位于村北边的北沟与嵩县黄庄乡连结,这里生活着七树组等四个组300多名群众,他们也是祖祖辈辈走着土路,一到下雨天,他们根本出不了门,乡亲们是多么渴望能打通仅3.4公里的靳黄路呀,能走上水泥路,可还是因为贫困没钱修路,他们的梦一直不能圆。
通过近段时间的走访,调查,我能真切感受到小白村的群众是多么渴望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但因村地理位置不明显,交通不便,又没什么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与外界沟通相对较少,村民思想还比较滞后,发展经济的思路还不明确,村里的大多数中青年劳力,也只能在附近的矿区干一些体力活,不能够很好的利用身边的资源,搞一些上规模的猪、牛、羊等养殖,以及一些食用菌种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发挥好自己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借用网络等媒介资源,给乡亲们传递一些致富信息。带动他们利用好身边资源,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一个多月的大学生村干部生活,让我与小白村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也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极大丰富了我的社会知识,磨炼了我的意志。也使我感受到“农村需要人才,农业需要科技,农民需要知识。”同时也让我更加坚信;农村也是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天地!我决心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与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争取早日带领小白村群众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给党和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无愧于“大学生村官”的光荣称呼。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