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个多月的意见征集,备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在4月6日这一天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本次新医改方案力图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病无所医”的局面,亮点颇多,“回归公益性”是它的核心理念。新医改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期望,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举措。
我国农村幅员广大,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在医疗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素质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农民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等制度建设层面,大部分农村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因此,新医改重点投向农村是十分必要的,能否解决九亿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是此次医改“回归公益性”核心理念能否得到体现的重要检验标准。
新方案规定:三年内,新农合覆盖率要达到百分之九十,参保标准要提高到一百二十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中央重点支持二千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仅仅二○○九年一年,就要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二万九千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此外,分布在中国各大城市的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也有望被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障范围。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订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小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三十六万人次、十六万人次和一百三十七万人次。与此同时,政府将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各地还将大力推广“万名医师支持农村卫生工程”。
目前中国农村医疗存在“两差一缺”问题:一是农民经济力差,而现有的医疗收费还相当高,农民看不起病特别是大病;另一个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简单,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卫生室都没有;缺的是医疗卫生人才,由于农村待遇问题,农村医疗机构缺乏大量的医疗人员。提高新农合参保率和参保标准,旨在完善覆盖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加快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则是寄望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让农民不必为远赴城市看病犯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更多医疗人才,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也是希望解决农村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
长期困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投入不足。此次新医改各级政府拟投入的八千五百亿元资金,特别是其中地方财政需要负担的四千多亿元,有多少能够向农村倾斜,是新医改的焦点,尤其受人关注。此外,投入的资金能否用到实处,这其实也是广大农民能否从此次医改中真正受益、医改的“公益性”理念能否真正得到体现的关键。各级政府要负起责任,加强执行力,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财政的监管。除此之外,相关实施细则、配套措施也需要完善,各项监督、审计工作也必须贯穿实施过程始终,以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到位。
任何顽疾的根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调整、适应甚至博弈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新医改的原则和方向,我国农村卫生事业一定能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兄弟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一定能逐步得到解决,真正实现我们农民的“病有所医”。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