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组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的精神和要求,我积极响应号召参加选拔,幸运地成为罗店镇张士村书记助理来到基层工作,接受锻炼。这一年里,市、区、镇、村各级领导和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高度重视,时刻关心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提供了宽阔的成长空间。在这种良好氛围中,我们快速吸收养分进步成长。下面,我将这一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 坚定信念,积极面对,迅速转变适应基层节奏。
来到张士村,我调整状态,迅速克服“水土不服”,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学生”到“同志”的转变。刚来村里,尽管大家知道我的姓氏,但都习惯称我为“大学生”,经过一个月的主动沟通了解,大家早已亲切地称我“小姜”。这种蕴含身份认同的称谓变化让我很受鼓舞。二是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这一年里我吃住在村,选择性融入农村,早已适应了农村不同于城市喧嚣繁华的朴实厚重,形成了一套健康积极的学习、工作、休闲方式,自己也受益良多。
二、 紧抓学习,深入实践,全面深入了解农村现状。
我采用三种方式提升理论素养:一是翻阅资料,了解历史村情;二是参加培训,系统地扩大知识面,拓展思路;三是多问多听,向领导干部学习经验。
理论学习必须辅以具体实践,于是我通过大量一线工作来锻炼自己、掌握本领:全程参与村党支部和村委换届选举,认识基层民主进程;完成张士村、富强村市级文明村申报,两村顺利当选;配合书记完善信访接待机制,参与信访,调查走访,排解矛盾纠纷;完成“为民地图”信息录入和资料汇编;参与经济普查、拆违、征兵、征地养老社会保障、年终集体分配、罗店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多项工作。在工作中,我得到了来自书记和村干部们的悉心指导,培养了工作能力,得到了村民认可,增进了群众感情。09年年初,村两委决定给我压担子,让我负责青保、科普和关工委条线工作。这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鞭策。
三、 开展调研,勤于思考,综合分析形成有益观点。
一是村情调研,通过资料阅读、提问沟通、走访观察等方式对全村概况进行摸底,掌握大致村情。二是旅游调研,参与镇青年人才小组旅游课题撰写,整合镇域相关资源,提出可行建议。三是选举调研,全程参与村党支部及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将该项村内重大政治事件形成调研报告,展现基层民主进程。另外,我还把日常思考体会写进博客,利用网络平台和各地网友沟通观点、分享收获,已写30余篇,近三万字。
四、 立足本职,拓展视野,积极投身当地发展建设。
我在认真细致做好村内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镇的活动:一是加入罗店镇青年人才小组,多次参加座谈,与各部门优秀青年沟通交流;参加罗店镇第一届青年辩论赛,取得团队第一名和最佳辩手称号;参与旅游课题调研,提出可行建议。二是加入罗店镇党员志愿者队伍,08、09年两度担任罗店龙船节志愿者,保证镇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演出英语情景剧《Meeting at Luodian Dragon-Boat Exhibit Hall(相约在罗店龙船馆)》以宝山区第二的成绩荣获2009宝山·嘉定读书月重点活动——高境杯“我的世博我参与”英语情景剧比赛二等奖;在《宝山区**员志愿者之歌》征稿时积极撰写投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农村基层干部和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更是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确定下来。我将一如既往心系基层,坚定信念努力工作,让宝山区大学生村官精神“吃的了苦,耐得住寂寞,肯动脑会思考,勤奋务实有****”得到进一步深入实践,真正做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不辜负各级领导和组织的期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