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一位女“村官”的典型二日
时间:2009-10-29 14:11:2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林淑芳,延平区委宣传部下派塔前镇大坑村支部书记。
第一天上午:村党员民主生活会
“我俩一个跑闽浙客运,一个在建阳做生意,那天林书记挂了个电话,我们二话没说就回来了。”一位专门从外地回村的党员指着身边的另一位村民如是说,他们是回来参加半年一次的大坑村党员民主生活会。
第一个议程,党员们经过讨论,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同意了两位预备党员的转正请求。
接下来是村部改建议程,讨论一下子变的激烈,“改造村部资金怎么来,村里是不是又要因此欠钱,有没有必要?”一位党员的质疑让林淑芳沉思了片刻,随即她解释道:“举债搞建设是不允许的,我们想通过其他渠道争取资金。”她还从旧村部安全性、新村部的多功能性等方面试图说服有疑问的村民,说得大家频频点头。
会议室内,秩序井然,宣讲政策、讨论讲解、主持议题,林淑芳无疑是核心,与她弱小的形象不太相称。她坦言,初来大坑时,自己并没有如此“威信”,“碰到一些纠纷,还有点害怕,得靠其他村干站出来才‘镇’得住”。但如今,乡亲们显然已经认可接受了这位女支书。
下午:接受村民投诉
不到2点半,林淑芳比约定时间提前到了办公室,其间不时有村民来村部找林淑芳。
其实,一年来,林淑芳遇到的“鸡毛蒜皮”有时也很棘手。
一个洗矿厂建在大坑,洗矿需耗大量水资源,影响农田用水。村民觉得损害了自身利益,多次找企业提出赔偿条件,企业认为“已为村民修了水渠,水资源当然免费使用”。村民们想不通,动起了影响企业生产的念头。林淑芳和村干部发现了苗头后,4个月内频繁奔波于村民和企业之间,开了多次协调会,最终达成了在保证农民灌溉优先的基础上,企业每年赔偿受影响的村民小组3万元的协议。村民们说:“为我们挽回了损失,我们都很服这个女书记,她调解纠纷有一套。”
去年,狮子岩的一位村民因为烤笋干引发火灾,殃及4户亲戚家。今年初盖房时,肇事者既不愿出料,又不愿出工,几个受害户要去起诉。“林书记连续三个晚上到狮子岩,反复调解,最终在今年春节前两方达成协议,肇事方赔偿4户共17600元,林书记还亲自起草了协议。”一位村里的老党员告诉记者。
晚上:灯下聊家常
才7时许,天已黑透,路灯如点点星光照亮了大坑村的几个村庄沿路。村民说,这路灯是林淑芳“化缘”5万元资金才修起来的,“去年春节,大家过了一个亮亮堂堂的年”,从那以后,有光亮的地方也成了村民们夜晚围坐攀谈的好去处。
林淑芳喜欢在夜晚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她觉得农村的空气比喧嚣的城市新鲜,就连其中弥散的些许牛粪味儿也显得自然。她说她享受这夜晚,或许是因为夜色的阻隔,让她褪去了“书记”称号,能像村里的普通女人一样与乡亲们闲聊家长里短。
谈到自己的性别与工作的联系时,林淑芳觉得女性当村官,优劣势一样突出,“村民会对女同志更宽容些,工作上的不足之处更能谅解,调解矛盾时我往往能从家长里短聊起,他们更容易接受。女性也会更关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等。”
第二天上午:再当一回“爱心妈妈”
天微亮,当我睡眼惺忪起床后,发现林淑芳早已经抱着整叠材料去农户家了,“按新的计生政策,像你家生男孩以后,如果不再生育,按政策马上就能领到500元,一家三口的新农合费用也不用交了,到60岁每月都可以领到50元,宅基地分配也可以优先……”她在耐心地宣讲。
“做工作得赶早,一会儿农户要下田。”林淑芳对我解释说。
早饭后,林淑芳告诉我得去办点私事。一旁的村主任“泄了密”,“她要去看‘女儿’”。原来,不久前,林淑芳当上了“爱心妈妈”,今天是她看望“女儿”刘倩的日子。
山间漫步近半小时,到了一个显得些许破旧的农家小厝,两位年届七旬的老人见到林淑芳显得很高兴,忙将村里人接待贵客的冰糖水递了上来。他们是刘倩的爷爷奶奶,刘倩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今年刚上小学。
刘倩显然对陌生人的到来感到害羞,不过“妈妈”的探望还是让她显得兴奋。临走时,林淑芳还特意将上周在城里买的衣服和饼干交到了刘倩手中。
而林淑芳带来的温暖不仅仅给了刘倩,还给了村里许多留守孩子。今年“六一”,她特意联系了城里一家保险公司对口帮扶村里15名留守孩子,公司带来的全套精美学习用具和书籍,让这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度过了一次难忘的儿童节。
在回村部的路上,“爱心妈妈”自语道,最近丈夫工作忙,在南平实小上学的儿子也被逼出了自理能力,“也该给儿子买些新衣服了”,不经意间,她丢下一句。
下午:看望五保户陈大爷
燥热的午后,林淑芳与村主任罗文寿到现场讨论新村部和村民活动中心的筹建事宜,“地已经划出来,图纸也设计好了,现在就差资金了。”看着这片空地,林淑芳眼中充满希望。
回去的路上,她顺道看望了村里的五保户陈大爷。林淑芳和陈大爷的“缘分”始于去年10月份。一次开展计生宣传工作,林淑芳路过陈大爷居住的小屋,“简直就是以土为地,以草作盖,房子还倾斜着,随时会倒。”林淑芳当即决定要给老人家建新房子,于是她揣着自己拍的破屋照片,到城里的民政部门申请到9000元为陈大爷重建了一套两居室的水泥房。
“村里还有几户五保户,要是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林淑芳话语间满是担忧,她担忧村部建设那尚缺的十几万元费用,“我只是想让村里人有个真正属于他们的活动场所,但事情做起来却很累”,她还担忧农村的教育和大多数留守孩子的命运,“我们这里请不来好老师,现在农村孩子的教育甚至不如我当年”。
“你对未来两年的大坑村,有信心吗?”我问。
“你说呢?”她收敛起那份担忧,微笑的脸上浮出一丝自信:“明年我再请你来,到时肯定不一样。” 林 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