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大学生村官王文龙
时间:2009-10-29 14:11:3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在与村民见面会上,群众说:“来农村,你能干个啥?”
2007年7月20日,在沛县鹿楼镇房庄村村委会的大院里,村主任冯正国对着村民放开嗓子喊开了:“这是省委选派到咱们村的大学生,担任咱们村的村主任助理,以后大家要多支持,多配合他的工作!”
“我叫王文龙,毕业于扬州大学文秘专业,按组织要求要在咱们村工作3年,我希望能为乡亲们致富帮点忙。”王文龙话音刚落,村主任冯正国便带头鼓起了掌。然而,村民们却没有一个人响应,全都大眼瞪小眼地看笑话。“一个学生娃来农村,能干个啥?下地干活他没劲儿,恐怕连块石头都搬不动。”人群里,一个矮个子男人说。
这个矮个子男人叫房启兵,今年36岁,是村里的养鸡专业户。房启兵的话招来了村民们的一片笑声。出现这种场面,是村主任冯正国没有料到的。他想:“农村最缺有文化的人,好不容易上级给派来了一名大学生,怎么能这样冷落嘲笑人家呢?”想到这儿,他的火气不打一处来。然而,还没等他发火,大家就自行散去了,把他和王文龙晾在了那里。当时,王文龙既尴尬又有些失落。想想7月14日,在南京奥体中心省委领导为他们壮行时的期待,王文龙又打起了精神。
第二天一大早,王文龙敲开了房启兵的家门。
“小伙子,和我说真话,是不是来‘镀金’的?3年后回城里能谋个什么好差事?”房启兵问。“你说你这娃子,爹娘不白培养你了,来农村你图个啥?”走出房启兵的家门,村里的一位老人对着王文龙又说了一通。
王文龙原想在农村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被这几瓢冷水一泼,不仅雄心没了,还有了撂挑子的想法。一连几天,他把自己关在村委会大院里。今后的路怎么走?王文龙需要冷静地思考。他想,群众说得没错,来农村自己能干点啥呢?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是得好好规划一下,理出个头绪来。经过几天的思考后,他有了挑战自我的行动“纲领”:第一步是丢掉书生气,与村民打成一片,让群众接受自己。第二步是引领村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把自己的“智”释放出来,为群众谋发展,用行动表明自己是要和村民一起建设新农村,不是来这里“镀金”的,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半年后,村民们由喊“王大学生”改叫“小王”了
2007年11月初,房庄村要修一条通往邻村的沙石路。这条路总长3公里,修路采取的是村里出资买材料,村民出工的办法。在施工中,村干部除协调村民、联系施工材料、车辆和技术人员外,也和村民们一起挥锹抡镐修路,作为村主任助理的王文龙虽然没干过力气活儿,但也身先士卒。
“喂,王大学生,到这里来。”几个四十上下的男子指着一段“硬骨头”路笑着喊王文龙,言语中夹杂着些许戏弄。
干就干,王文龙没有示弱。他拎着工具就来到了那个“硬骨头”路段,这个路段是几年前施工留下的一片混凝土地面。苦干了一天,那段长5米、宽3米的混凝土地面,硬是被王文龙往前延长了3米。那几个壮实的男子还有些不相信,收工时特地跑到那里察看了一下。“呀,真看不出来,这小子行啊!”
这天,王文龙可谓使出了全部力气,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累得他连骑自行车的劲儿都没有了。他以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村民的认同。
第二天,王文龙又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前一天与王文龙叫劲儿的其中一个叫房建军的男子主动跟他打了招呼,并随手扔给他一副手套。
一个月后,路通了,王文龙的手也磨出了茧子。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前,村民们见了我都喊‘王大学生’;现在变了,都改叫‘小王’了。”经过几个月磨练的王文龙说:“别看这个简单的称呼变化,说明村民们已经接纳了我,把我当成自己人了。”
“越是困难越要沉住气。到农村工作不要只想着干大事,尽快出成绩。而是尽快让村干部、村民从心里接受你,不把你当外人、过路客。一句话,先当‘村民’后当‘村官’。”在日记中,王文龙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文龙介绍本村情况如数家珍:“目前村里有耕地4396亩,下辖1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3214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631人、农业户827户;主导产业以特色蔬菜大棚为主,种植面积110亩;养鸡50000余只、牛200多头、猪4000多头、羊1000多只……
房庄村属省定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人多地少、经济落后,2006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为尽快改变房庄村的贫穷落后面貌,王文龙走村串户,虚心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与村两委共同谋划房庄村的发展蓝图。他提出,房庄村脱贫致富就得走向土地要效益的路。在他的建议下,村里积极申报了种养业发展项目,抢抓省整村推进机遇和小额扶贫贷款及扶贫单位的支持,大力发展设施种养业。目前,房庄村已形成了以“温室大棚种植、畜禽规模养殖”为特色的主导产业,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引领村民发展种养业,群众主动上门求教
“小王,我的养鸡场室温难以掌控,鸡粪也处理不好,消毒防疫更是伤脑筋。你是大学生见多识广,有什么好法子吗?”房启兵上门“取经”来了。
王文龙上网查询了大量资料,并带着房启兵两赴外地学习。今年3月,他又帮助房启兵筹集10万元资金,建造了生态养殖生产线。现如今,只要轻摁按钮,自动传输带便可把鸡笼下的垃圾清除一空;消毒气体可全方位地均匀喷洒;专用空调可将新鲜空气补入场内……
不仅如此,王文龙还帮房启兵规划了沼气池、养猪场等配套设施。今年上半年,房启兵的饲养规模一下子就扩大了很多,蛋鸡存栏4000只,纯收入8万元;肉鸡存栏4000只,纯盈利2万元。
房启兵养鸡有了效益,村民们眼“红”了。王文龙顺势而为,帮助10余户有条件的村民建起了养鸡场。
房庄村大部分土地是沙性土质,适合种植蔬菜。基于此,王文龙积极做好村班子和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全村出现了种菜的热潮。并结合实际,科学合理流转土地,统一搭建大棚,建设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起了以辣椒、番茄、茄子为特色的50栋温室大棚连片种植区。此举不仅让本村人受益,还带动了周边的胡楼村、韩赵庄村蔬菜大棚的发展。目前,房庄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00亩,仅此一项,村民人均纯收入就达1万元以上。
为了克服市场信息闭塞、村民缺乏致富项目和技术等难题,王文龙充分利用新安装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设备,有针对性地为村民举办电脑培训班,组织村民系统地学习上网操作、网页浏览、熟练打字等基本电脑常识。如今,不少村民都可以轻松通过《致富经》、《农业科普讲座》、《每日农经》栏目获取科学、及时的致富信息,并通过《网上在线》订购雏鸡、仔猪和饲料,实现了网上采购和销售。现在,村民不出家门,便可将产品销往四面八方。在王文龙的引领带动下,全村已有50户村民依靠远程教育掌握的信息、学来的技术搞起了养殖业,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时,房启兵拎着一篮鸡蛋来村委会找王文龙。“你到俺这儿来已经满一年了,我特地给你拿些鸡蛋来,算是一点心意吧!”这一篮鸡蛋,是心意也是褒奖,它虽是房启兵一个人给予的,但它也代表了全体村民的心声。 旭 玲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