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港湾
“我们不做枝头艳丽的花朵/我们像一阵细雨轻轻洒落/用青春和汗水为明天拼搏/期待在土壤中结出累累硕果”
2007年12月26日,像往常一样,邓锦点击鼠标,打开由她创建的“简阳大学生村官论坛”:一串字幕跃入眼帘——这是邓锦为论坛设置的“座右铭”。三个月前,邓锦建立论坛。三个月过去了,论坛不但成为大学生村官们交流工作经验、沟通工作信息、解答疑难问题的一个互动平台,吸引了不少西部志愿者、下派干部、市级部门党政干部的参与,点击率超过了10000人。
去年8月,原本在龙泉一所学校找到一份工作的邓锦,听说全省范围内要招募大学生村官的消息,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女孩,思量了一晚:“我来自农村,应该把所学到的知识回报家乡,发展农村。”第二天,她决定放弃这份教师工作,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结果她如愿以偿,以简阳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到贾家镇健康村,担任该村团支部书记。
然而,即将开始的工作冲淡了考取的喜悦。在上岗培训中,邓锦和许多大学生村官都发现,大家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也没有值得效仿的模式,农村工作该如何开展,无从下手。“当时就萌发了建立一个“简阳大学生村官论坛”的设想,以分享彼此经验,更快融入角色推动工作开展。”邓锦谈起建立论坛初衷。
培训结束后,论坛正式建立,并在大学生村官中公布。此后,邓锦每天抽出一些时间管理论坛。到村上任职后,为了方便管理论坛,邓锦还把电脑从老家搬了过来。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是什么?我能在农村做些什么?如何立足职位开展工作?这些问题,成为了论坛热议的焦点。
“平时要主动联系镇村干部,多到村上走一走;应多向下派干部学习;做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论坛中,常常有经验的党政干部为他们指点迷津。
“在自己感觉特别迷茫、工作上不顺心的时候,来论坛看看,得到指点和鼓励,感觉大家都在同一条战线上,也获得了前进的力量。”许多大学生村官们留言说,论坛是大家心灵的港湾。
为空巢老人看病
邓锦有一个工作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她每天的工作安排:做完了的,应做的,还未完成的,每项工作分别以不同的颜色表示。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关于她结对帮扶的一对空巢老人、一名“留守学生”和贾家中学校外辅导员的事情。
邓锦说,结对帮扶想法,源自受资阳的“五个一”联系制度的启发。
在村上的走访中,邓锦发现一对七旬的郑国华和魏素华老人,五个儿女常年在外,很少回家一趟。两位老人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连出个门看个病都不行。邓锦常常到老人家,给他们买米买菜洗衣。重阳节前,她特地请来当医生的父亲,给二老系统检查病情,又为他们送去药片。
“比我们自己的儿女还亲。”说起邓锦,两位老人非常感动。
把温暖送给他们
邓锦办公室的抽屉里,放着一盒数学小木棍,她说,那是专门为巫庆龄提高学习兴趣准备的。
巫庆龄是一个9岁的留守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为了帮助这个孩子,邓锦主动把每周日下午定为与巫庆龄的“共同生活日”:一起学习功课、聊天谈心。一段时间后,巫庆龄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她在给爸爸妈妈的信中写道:“邓锦姐姐给我买了新衣服,又帮我辅导作业,我期末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结合师范专业的特长,几次联系贾家中学,请求担任校外辅导员。学校被这个踏实的女孩子所感动,把红色的聘书发到她手里。“担任了学校艺术节评委,又在毕业班召开主题班会,为高三学生解答疑难。”细数起在贾家中学的工作,邓锦脸上闪耀着喜悦。
不错过任何学习机会
“你给自己增加那么多工作,不累吗?”记者问邓锦。
她回答:“累倒谈不上。关键是把时间安排好。既然考取了村官,我就不想错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我觉得主动学习的态度很重要。农村天地很广,有许多实践的地方。”
现在,她把村里的团员名单理了个遍,准备在春节时,一一通知按批次开会座谈学习。
邓锦说,希望自己像论坛中的“座右铭”一样,在农村的土壤中俯下身去,努力学习,结出累累硕果。张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