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大学生村官的新农村新实验
时间:2009-10-29 14:11:4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大学生村官的新农村生活从象牙塔到新农村,这些大学生村官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记者近日走访了晋江、石狮部分乡镇农村,实地了解几位大学生村官的生活。
郑丽凤:给村里建个数据库
一头齐耳短发,干净利落,石狮市宝盖镇塘后村的新“村官”郑丽凤显得落落大方。
“我原来一直生活在农村,自己应该能够胜任这个职位。”郑丽凤告诉记者,2006年她从泉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系毕业以后就在中学里当代课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招聘专职村务工作者的启事,心里一动就赶紧报名了,家里对她的决定也非常支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笔试、面试,郑丽凤终于顺利过关。谈起考试经历,她觉得就像经历了一次公务员考试,非常正规,一点也不轻松。
早上8:00和下午2:30到镇里“打卡”,看一下镇里有没有材料需要带到村里,然后再到村里办公,这是宝盖镇给大学生村官定下的考勤制度。同时,每个村务工作者还要联系一个基层所、站,以便了解乡镇工作的运作模式,也有利于协调工作。郑丽凤联系的是镇里的计生办。
由于上岗前经过专门的培训,郑丽凤对乡镇和村里的工作机制已有大概的了解。现在,她在村里相当于村书记的助理,主要负责文书工作。因此,她经常跟着村干部去办事,学习怎样与群众打交道,有时也要负责计生检查,或者外来流动人口信息的登记和录入。
“现在是边做边学,他们都对我很好。”郑丽凤说,自己家就在隔壁村,对农村的熟悉让她能很快适应现在的工作氛围,加上经常向有经验的村干部“取经”,有些工作已经“上手”。对于今后的工作,郑丽凤有着自己的一套设想:由于以前村里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规章制度和一些材料进行归档和收集,每次都是要用资料的时候才去复印,经常是上面来检查一次才整理一次,给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她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村里建一个包括规章制度、流动人口情况等各方面的数据库,把村情“一网打尽”,再教会村干部如何使用操作,方便今后村干部办公。
“到底是大学生,工作起来就是不一样。”村长这么评价郑丽凤。而宝盖镇的组委郭晓锋认为,这批大学生素质较高,让村里的工作规范了许多,也给乡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新思路。同时,他们对一些政策的理解比较透彻,能向群众解释清楚,不容易造成误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伍婷婷:村里的党务工作者
内坑镇长埔村村务工作者、镇人大代表、某陶瓷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这一串头衔,给这个生于1983年的女孩罩上了一些光环。从2006年6月至今,伍婷婷已经有了近两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
刚到长埔村时,伍婷婷是开着小车来的。“那时村里人说,那个工作者还开车上班呢!”说起这段经历,伍婷婷忍不住笑了,从那以后她就改骑摩托车。
和其他村官一样,伍婷婷也经过了一段适应期。刚工作没多久,村里就开始换届选举,她一“入行”就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每天帮忙填写选民证、整理资料,很快,村里的情况、环境她都熟悉了,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村干部的认可,“一来就派得上用场”。
长埔村经济比较发达,村里主要发展陶瓷产业,外来流动人口有六七千人,平常村里事务也较多。一听说镇里来了大学生,村里就赶快去要人。平时,她经常呆在村里的服务点协助村干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还在帮村里的老人复印身份证。
“自己的农村工作经验非常不足,很多方面都要向村干部学习。”伍婷婷说,农村工作比较复杂,但只要真心实意地待人,别人也一定会接纳你。工作时,她经常向村两委请教,协助他们做好征兵、计生、综治等工作,取得了村党支部的信任。如今,她主要负责村里的党建工作,经常到19家有党支部的企业走访,了解企业发展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情况,也配合村里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由于她的出色工作,村里的一家陶瓷企业还邀请她担任了党支部书记。
“她不是来混日子的,是真正来办事的。”长埔村的村干部这么评价伍婷婷。村干部老王认为,村里原来的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大学生的到来可以填补这块空白,能更好地理解政策、理顺一些关系。同时,村干部也能帮助大学生做好基层工作,二者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现在,伍婷婷正在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培训,平时周末还要上电大的本科课程。虽然工作忙,“但自己做着充实,家里也支持,所以是‘忙并快乐着’”。
施铭晓:村里的“管家公”
“我们村就像一个3000多人的大家庭,村务工作者就像一个管家公,煮饭、洗衣服……事情很杂,什么都要做。”龙玉村的村支书许泽清用这样的形容来表扬他的“左右手”———大学生村官施铭晓。
2006年3月,施铭晓来到龙玉村担任村务工作者。一开始,他主要负责文书工作,半年后,他渐渐过了适应阶段并熟悉了村情以后就开始协助村干部处理日常事务。“村里的事情多,要学会主动找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施铭晓很快取得了村干部的信任,村里把跟华侨联系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他。除了充当镇、村之间的“联络员”,施铭晓还挂钩龙湖镇的社会事务办,平时村里这方面的事都归他管理。如今,施铭晓已慢慢摸索出一套与农民交流的方法。他认为,只要态度谦和、耐心讲解,让农民感到你是真心诚意地为他办事,就能够得到理解。由于他经常做村委与镇党委、政府的协调工作,不少农民都把他当成“镇里面的人”,村里一些矛盾和纠纷不好解决的时候,他反倒可以作为“中间人”来协调。
帮助处理旧村改造事项、到企业了解情况、配合派出所检查出租房……施铭晓什么事都要帮忙处理,同时他还帮助村里规范了村务公开、数据库管理等事务,使村里的工作更有持续性。
除了帮助村里的五保老人和低保户,最让村干部和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施铭晓帮村里建立了“巡逻日记”。原来,小施经常找村里的8名巡逻队员了解前一天夜里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有了‘巡逻日记’,村里就能更好地掌握治安情况了。”
最近,施铭晓因工作需要转到该镇的前港村任“村官”。平常就住在镇里安排的宿舍里,每天往返于村里与镇里之间。对于自己的工作,家里人很支持,这也给了施铭晓极大动力。现在,已经熟悉了村情的他准备好好再干一场。
张 咏 陈小阳
关闭】【顶部
上一篇:一件小事的感叹
下一篇:花甲女村官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