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广东省迳口华侨经济区新农村试点完成村容村貌改造
时间:2009-10-29 14:11:5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要不是新农村建设修好了排水渠,现在村里恐怕是污水横流、臭气熏人了。”昨天,迳口华侨经济区下了一整天的雨。红旗村村长朱伟明在屋檐下看着水渠里哗哗的流水,若有所思。   日前,红旗村这个迳口首个新农村试点完成改貌工程。对于红旗村和迳口的54个自然村来说,平路、修水渠等简单的工程都殊为不易:经济区财力并不宽裕,村里鲜有集体收入。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红旗村村民主动拆掉猪舍等违章建筑,并集资两万多元,加上经济区补贴十多万元,迈出了迳口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   集资也要让村子改貌   1968年就成为省卫生村的红旗村,其后几十年来却是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也有点看不过眼:“那一溜排开的猪舍、鸡舍,离屋子不到5米,村道挤得小车都开不进来,睡觉都呼吸着鸡和猪的味道”“洗衣水、洗澡水就在泥地上流着,屋后的竹子风一吹就能把瓦片撩下来。”朱伟明和旁村的人聊天,人家说:“你们村搞新农村就别指望了,先把那排猪舍拆了再说吧。”   红旗村也尝试过改变。1990年代中期,村里的年轻人鼓动着村民把猪舍、鸡舍拆了,家境较好的朱振尧还带了头,但也就拆了他一家。红旗村还是老样子。   去年10月,迳口拿出了新农村建设方案:每个村补贴10万左右,先易后难用五年完成全部自然村改貌,并寻找建设试点。政策一出,红旗村村民涌动起来。仅仅几天,村民们第一次开会选出了朱伟明等4位村民代表,负责协调和开展各项工程。4个代表商议,村民每人交10元,自愿捐献者不限,集资搞改貌。一个星期后,过百村民集中在代表朱造荣家里,有的站在天井里,有的坐在门槛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村民们一致通过了集资的提议。“除了每人10元,大家又凑了凑。村里种田的一两百地捐,在外谋生的大方一点,五百到三千,一共凑了两万二。”朱伟明说。   “我家不能拖全村后腿”   村民的热情打动了经济区领导,红旗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经济区干部到村里做工作,驻村干部拉来了32吨水泥的赞助。红旗村改貌工程很快上马了。   “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我这个代表也不会惹得一身‘牙齿印’。”朱伟明亲手拆掉了自家两间猪舍,猪仔都提前卖了。村民们有的把猪舍、鸡舍搬到了承包的鱼塘边,大多数村民都放弃了继续养猪。“没地方养就不养了呗,省下来的精力干点别的营生。谁都不放弃那点利益怎么让村子改貌。”一位村民说。   村民朱月新挺为难:他的房子在排成一条线的民房中突了出来,拆掉这40多平方米,房子面积少了1/3;不拆,整齐的村道被挡住了一角。“几天晚上没睡好,在外工作的儿子几次劝我拆,经济区的老书记和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手机。”尽管赔偿的钱只有法定的一半,老朱还是把房子拆了。“我家不能拖全村后腿啊,想到这我就通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