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时间:2009-10-29 14:12:1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超越现实,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因为虹桥事件而被国人熟悉的重庆綦江县,日前再次引起关注。24岁的大学生志愿者王寿波,通过竞选当上了该县的一个村官,成为该县有史以来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村总支书记。   ■被需要的感觉   2003年7月,王寿波从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毕业,响应团中央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也是当年重庆市600名志愿者中唯一学蚕桑的本科生。
  经过短期培训后,去年8月王寿波被分到綦江县新盛镇服务。刚到新盛,眼前出现的情景使王寿波深感迷惘:一片低矮破旧的房屋,几个偶尔路过的行人,晒在镇政府办公楼前的稻谷,还有东倒西歪的箩筐和靠着墙角打盹的老人……
  王寿波走进新“家”,9平方米的屋子墙壁斑驳。“说实话,我内心真不愿意接受这个。”王寿波说,“然而,县里、镇上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以及当地蚕农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才坚定了我选择志愿服务的信念。”
  一年志愿服务期内,王寿波与村民越混越熟。他仔细观察农民的蚕子和养蚕环境后,提出了用漂白粉与新鲜石灰配成“防僵粉”防治蚕病。“后来蚕农都反映这个办法很实用,当年的收益比往年高很多,仅气田村陈鹏一户去年秋天就挽回损失2000多元。”他及时地提醒蚕桑示范园园主,喷施甲基托布津防治患了“泥枯病”的桑树幼苗,挽回了10万元的损失。园主感激不尽,临走要了王寿波的电话号码。
  “这两件事使我感触颇深,我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王寿波说,“我至今还忘不了许多乡亲赶老远来向他请教时渴望的眼神,忘不了大娘大婶把辛苦攒起来的鸡蛋煮给他吃,更忘不了蚕农丰收后喜悦的神情……”
  今年9月,王寿波志愿服务期满,当时他有多种选择,“但找工作不是看工薪的多少、职位的高低,而是看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的大小;体现人生价值不是看你资产的多少、名气的大小,而是看你到底为社会、为人民有多大的贡献。”于是,他选择了留下,成了新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一名农经员。   ■登台竞选总支书   怎么能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让蚕农改进技术和增加收入呢?
  今年9月初,王寿波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綦江县新一轮的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拉开大幕。首次出台的“只要党组织关系在綦江县内,可以跨地区报名竞选村支部(总支)书记”的政策拨动了他的心弦。
  9月16日,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考虑后,王寿波走进镇党委办公室,郑重填写了竞选气田村党总支书记的报名表。气田村是新盛镇的养蚕大村,王寿波在志愿服务期间由于经常下村蹲点,该村一半以上的农户家都去过。这一消息在綦江县新盛镇气田村不胫而走,让平静的小山村掀起了波澜。
  9月23日,王寿波带着精心准备的5000多字竞选演讲稿登台参加初选。简略地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学历和所学专业后,王寿波又通过母亲的籍贯拉近了与村民的空间距离。随后他振振有词地抛出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等方面的“三大打算”,并重点陈述了他竞选村总支书记的四大优势:年轻、不存私心、有专业技能、信息灵通。
  “因为年轻,我才知道要虚心向老同志、老前辈学习;因为年轻,我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扎根在群众中,为村民谋取利益。”王寿波这样解释,“我不是本地人,在这里没有关系网,不会顾及家族、家人的利益,在处理事情时,能端平一碗水。如果我能当选,村财务一定透明,让村支两委用好村民的每一分钱。”
  “我在各个省都有同学,还有10多个同学在读研究生,只要他们有了什么可行的方案和信息,都会给我;我还可以从分布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单位的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王寿波的“四大优势”果然影响和感染了许多村民,他也因此顺利进入第二轮。9月29日上午,王寿波与初选过关的另一位竞选者,加上有关方面推荐的4名候选人,开始了最后角逐。王寿波再次凭借深入民心的“四大优势”,在6名候选者中胜出,并经5名总支委员的表决,当选为气田村有史以来最年轻、学历最高的第一个非本村人的党总支书记。当选后不到两个小时,王寿波主持召集了新一届村党总支委员会。   ■工资还没领过   11月22日上午,在新盛镇信用社的半地下室里,记者见到了王寿波。看着黑暗阴冷的办公室,他抱歉地说刚从楼上搬下来,因为不用出租金了。在昏暗的散发着浓烈烟草味的办公室里,写着“先进党支部”、“农村工作先进村”等字样的奖状,在“气田村办事指南”、“气田村基本情况一览表”、“村规民约”等装饰物品中显得格外醒目。因为是赶集日,还不断地有村民出出进进。
  “村里的工资还没领过,不知道发多少钱。”王寿波说,“村里工资也就是误工补助,每月也就300元。”王寿波说,因为村里有一些三角债,因此自己的手机费都是自己出,为了省钱,他办的是每月50元的内部卡。
  当初的理想与现实的境遇有多大差别?王寿波不愿多说。他将记者带到半山腰上的一片苗圃,给记者讲述这是刚从老师那里引进的才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推广之后能帮助村民每年光靠养蚕就能增收多少钱。说这些的时候,他的脸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下午3点,记者与王寿波从山里返回村里,年老的年少的村民都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还有的同龄人给他递香烟。“我出生在农村,我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辛。踏踏实实为农民做点事情,比整天待在办公室更有意义,我只是把我的特长用在最能够发挥的地方。”王寿波说。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