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大学生村官”引领农民致富
时间:2009-10-29 14:12:2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核心提示:奋发求学,跳出“农门”,曾经是多少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近年来,南宁市却有近千名大学毕业生甘愿回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为基层服务,引领村民致富。那么,这些“大学生村官”能否适应基层工作,他们的到来给农村带来了什么?   解决灌溉难题 萝卜注册商标 “我在这干了5年了。”陈博豪伸出5个手指头,晃了晃,对记者说道。
黝黑,结实,干练,是陈博豪给人的第一印象,现年28岁的他是宾阳县招聘的第二批“大学生村官”之一。2001年5月,学计算机会计专业出身的他经过一系列考核后,成了一名村官,被分到宾阳县黎塘镇吴江村任村主任助理。
“知道县里招村官这个消息时,我还在广东打工,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回来报考。”陈博豪回忆说,服务家乡是自己当时决定回来的主要原因。
陈博豪到吴江村没多久,便碰上该村委下辖的老桥美村的村民因农田灌溉问题发生纠纷。前往老桥美调解这起纠纷后,细心的陈博豪发现,老桥美村水源其实非常充足,导致村民灌溉难无非是村里引水渠道不通。
“在那片农田上修建水利吧。”陈博豪向村委提议。这一建议,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但修建水利需要资金,村里没钱,怎么修?“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先行集资一部分,其余的再设法筹集。”陈博豪再次提出自己的见解。于是,做群众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出钱出力,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扶助,这一系列繁杂的工作,陈博豪一人全部包揽了下来。经过大伙的共同努力,去年春,这条2000多米长的三面光灌溉水渠终于投入使用。灌溉水渠畅通了,群众之间的矛盾迎刃而解,而有了水,庄稼自然有了好收成。
“小陈的到来,给村委及村民注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为村里出了许多好点子。”吴江村委支部书记廖乃航对记者说。萝卜,是吴江村的特产,尤其是老桥美自然村种出的萝卜,不但外形硕大美观,而且肉质鲜嫩。陈博豪到来后发现,这里产出的萝卜虽好,却没有形成规模,且销售渠道不广,村民种植技术参差不齐。
“最好是能够成立一个萝卜协会,帮助种萝卜的村民解决销售及技术上的难题。”陈博豪提议。2004年11月,在陈博豪及吴江村委会的倡议与带动下,“老桥美萝卜协会”应运而生。“解决技术的问题,还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才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听了陈博豪的建议,村民们又给自己的萝卜注册了“桥美”牌商标。如今,吴江村的“桥美牌”萝卜在生产和销售上,都已形成规模。   改良鱼塘鱼种 用网络促销路 李耀锋自幼在武鸣县城长大,他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却选择到农村工作,于2004年2月任武鸣县城厢镇大皇后村委主任助理。“李耀锋的到来,给我们村注入了活力。”大皇后村委副主任覃泉基对他这样评价。
李耀锋带给村里的“效益”,村里的养鱼户们体会最深。养鱼,一直是大皇后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中大大小小的鱼塘共1800多亩。走马上任后,心思缜密的李耀锋发现,村里鱼塘虽多,却不上档次,很多鱼塘都是村民在自己的田地里随便挖个坑蓄点水形成的,分布非常零散,极不利于管理,且部分鱼塘又脏又乱,养殖户大都是养些产量既不高也不符合无公害要求的鱼种。“村里的渔业要想发展,必须要对村里的鱼塘进行统一规划,改变其脏、乱、散的局面,并养些无公害鱼种,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李耀锋向村里提议,并建议村委组织村里的一些养鱼户到外地考察,吸收成功经验。
2004年4月,在大皇后村委会的组织下,村里一共70多名养殖户代表到北海考察当地的无公害养鱼基地。在北海,村民发现当地养鱼户都是养殖雄性奥尼罗非鱼等无公害鱼种,这些鱼养出来后,不但产量高,而且销路好。此次北海之行,开阔了视野的村民打消了养殖无公害鱼种在技术及销路上的顾虑,转养雄性奥尼罗非鱼等无公害的鱼种,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使村里的鱼、果等特色产业的销路更广阔,李耀锋还利用自己所学的网络知识,通过互联网来向外界介绍村里的特产,从中搭桥牵线,为村里的产品打开销路。“小李到村里后,村里的文件材料写得好了,新技术用得多了,产品销售渠道也广了……”大皇后村委副主任覃泉基显然对这个助理很满意。   转变村民观念 山沟建起新校 张家乐那略带沧桑的脸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这些年他的工作太辛苦了。”宾阳县王灵镇芳雷村支部书记卢金才感叹道。
在山村长大的张家乐,本想通过读大学跳出“农门”,但2000年8月他从玉林师范学院毕业后,却毅然选择了回到山村。一年后他被选调到王灵镇芳雷村委任主任助理。
“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张家乐用过的每一本笔记本的扉页上,都写着这么一句话。5年来,他无怨无悔地践行着自己这一工作格言。
芳雷村委坐落于逶迤的群山之间,是王灵镇最偏远的一个山村村委,从村委到镇上,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村里除了山还是山,村民要致富,必须做山的文章。张家乐深谙其中道理。2001年底,经一番调查后,他提出了退耕还林,大力种果、种树这一工作方案,得到了村委会和村民的认同。2002年,全村种上各种树木2120多亩,柠檬果800多亩,另外开山造林1900多亩。
树种下了,可村民烧火大都是用柴作燃料,如不改变这种习俗,势必导致山里的树木遭砍伐,而植树造林也必将前功尽弃。为此,张家乐第一个在山村里发动群众建沼气池代替烧柴,并请来技术员做示范,结果沼气很快得到村民的接纳。到去年底,全村已建成65座沼气池。
在农村长大,张家乐深知农村的孩子上学不易。尽管山村的条件很艰苦,可张家乐进村工作几年来,各自然村都已先后集资建起了教学楼,以方便村中的孩子上学。但村里的那业小学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无法动工兴建,那业村及附近几个自然村90多名小学生由于缺少教室,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不得不都挤在那3间破旧的泥坯房里上课。这一状况令张家乐心头十分沉重。为重建那业小学,张家乐不辞劳苦,经常徒步行走于通往那业村的山道,多次奔走于有关部门,恳求资助修建那业小学教学楼。努力有了回报,破旧不堪的那业小学终于获得了23万元的资助。目前,于去年11月动工兴建的那业小学新教学楼即将完工,预计今年10月便可投入使用。
山村的条件虽然艰辛,可张家乐依然会留在这里,“我对这里有了很深的感情,在这里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他这样解释,让村民生活更好一些,让村里的路更好走一点是他目前最大的愿望。   采访手记   大学生当村官是双赢之举 作为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对薄弱的环节,农村需要大量的人才为其献策献力。自1998年我市招聘了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以来,截至2005年,我市共招聘了941名“大学生村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传统的简单粗放式的村干部管理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农村管理亟须注入更多的知识元素。大学生作为知识型人才,具有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特点,让他们走进农村,能够提高农村的干部素质,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以其新的视角审视村情民意,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发展经济上,这无疑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因而,农村确实需要真正肯为农民办实事、出点子的大学生。而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在白热化的人才大战中不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把眼光投向天地广阔的农村,不仅走出了一条新的择业之路,还能使自己得到更好地锻炼。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是一项双赢创举。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