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村官·老板·领头雁
时间:2009-10-29 14:12:2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2003年8月上旬,郓城县在县委党校举办第四期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村官”共有200多人,其中带着私人轿车开会的就有四五十人。为什么郓城有那么多的“村官”拥有私人轿车?县委书记高木斗解释说:近几年,县委要求所有村干部必须学会办企业或经营项目,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逼着村干部当“老板”。目前,全县1016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中有40%以上的领办或创办了企业,60%的村支书有自己的经营项目。
会办企业才能当支书
近年来,郓城县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木材加工、棉纺织、钢球加工和搪瓷制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背靠的“大树”。然而,如何让这些产业壮大起来,使之成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产业?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除了要有强大的龙头企业牵引外,还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集中到这些优势产业上来。而要把这些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带动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带领一个村致富的“领头雁”。于是,县委按照“支书选产业、产业选支书”的思路,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引导群众选举出一大批有经营能力、有经营项目、群众基础好的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1年初,季广阳出任黄安镇季垓村党支部书记后,自筹资金30万元建起了木材旋切加工厂,不到两个月就赢利3万元。看到支书发了大财,其他干部和群众也纷纷合伙创办木材加工厂。如今,这个仅1840人的村庄,就有木材加工企业140余家,成为闻名全县的木材加工专业村。
一名支书一面创业旗
毋庸置疑,郓城县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不够解放,小农经济意识强,想富不敢干,敢干不会干,会干怕风险,缺乏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智慧。县委对症下药:大胆选拔有经济头脑、有经营项目的农村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一名村支书,就是一面“旗帜”。黄堆集乡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兆前带头在村里建起织布厂、纺纱厂,纱厂规模达2万纱锭,安排就业人员700多人。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建起纺纱厂6个、规模达6万余纱锭、3800多台织布机,仅在西杨村打工的外村人就达7000人。李集乡李集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杰,带领村民发展民营经济,先后与别人合伙创办了面粉厂、纺织厂、棉花加工厂和麦秸加工厂等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数百万元,安排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力150余人。
“老板”支书架起连心桥
郓城县2001年底启动了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千名支书致富工程”。随着这项工程的实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不断涌现,至今年7月底,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拥有1000万元项目的有17人,拥有500万元以上项目的有36人。“富村官”的大量涌现,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唐庙乡江楼村过去是出了名的“上访村”,2002年下半年,拥有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家具厂的江保华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上任后带领群众搞木材加工。不到一年时间,江楼村新增木材加工户100多家。老上访户江自义在江保华的帮助下,投资10多万元办起了一个木材加工厂,生意十分红火。
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如今,郓城的干部群众聚在一起,谈的是市场,说的是经济,一门心思想着上项目挣大钱,村风民俗大为改观。据郓城县信访部门统计,今年农民上访事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6%。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