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一个村官助理的自白
时间:2009-10-29 14:12:5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上任   初识陈绍军,是在省委组织部的电教大楼里,印象极为深刻:不到1.7米的汉子,眉清目秀,眉宇间有一种阳刚之气,行动中透出精明和干练。
  “我的村官生涯已经结束了。”陈绍军得知记者要采访他,显得有些腼腆。2002年11月,陈绍军经过组织部门的考核,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金寨县长岭乡长山冲村的三年“助理”工作。
  一谈起农村,陈绍军就来劲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受了家庭的影响。1995年,陈绍军从一个金寨山村“鲤鱼跳龙
门”,在乡亲们艳羡的目光中考上了安徽农业大学。“在那时,这可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言谈中,陈绍军渐渐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时间定格在1999年,此时,陈绍军面临着选择:是在省城熬下去继续找工作,还是回到家乡。时间为他作出了选择——临到毕业,陈绍军的工作还没定下来,他的档案发回了金寨。
  回到家乡不久,陈绍军又不得不面对人生的第二次选择:等待分配,留在县直单位,还是争取名额到基层去。这一次,他选择了后者,从而成了第一批以“选调生”名义进驻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长岭乡地处边陲,与湖北交界,是金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经济落后的乡镇。陈绍军挂职所在的长山冲村是山区,也是乡政府所在地,共有13个村民组,1300多口人。
  1999年11月,陈绍军扛着一床被子,孑然一身进了山,这一去就是三年。“村里来了大学生。”村民们对陈绍军的到来很是新奇,纷纷奔走相告。甚至有村民和村长开玩笑说:“您的规格真高啊,人家大学生来给你当助理。”陈绍军就在村民的好奇和期待中走进了长山冲。   立志做事   骂官似乎是我国许多知识分子一贯的传统,报章杂志和网站论坛上的骂官文章,十分之多。
  在上任之前,陈绍军也属于骂官队伍中的一员,对乡村干部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可因缘际会,时年24岁的他却也干上了平日里所不齿的村官。
  但是现在,他不再骂了,“我觉得我和他们拉近了距离,并不是我被他们染黑了,而是一直在不断地反省自己”。
  有些事情,对陈绍军的刺激特别大。而正是这些事情,改变了他对村官的看法。
  稍有农村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明日黄花,科技进步空中楼阁,医疗卫生纸上谈兵,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失,农村已经没有可以推进自身进步的人才。
  临出发之前,年轻的陈绍军信心百倍,也对困难有所准备。
  在他的设想里,面对分散的小农经济,要通过试点促进经济合作组织,让农民联合起来抗御市场风险;推广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基层党组织力量,希望农民健康的组织力量能够应对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
  真正到任后,在短短数十天里,陈绍军把每家每户都跑了个遍,他被深深震惊了。
  “我能为农村做点什么?还不如他们村长,他们才真正为农村做了些事情”,陈绍军开始觉得村官们很可爱,也很值得尊重。“以前我在书本上接受到的那些似乎很符合国情的东西,一到了乡下,当我看到他们很大一部分今天仍然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他们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政治上、经济上,全面被抛向边缘的时候,我非常无奈,非常脆弱。”
  刚开始接触村务工作时,陈绍军很“急”,迫切地寻找机会想要大干一场。可农村的现状却拖住了他的脚步,全村有超过20%的贫困人口,一下子阻住了去路。相较于陈绍军的“急”,村民们似乎都在默默地等待。但如果你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在对村务和民情有了详细了解后,陈绍军给自己重新定位——立志做事,而不是立志做官。有这样的信念,短暂的羞涩期过后,在自己的舞台上,陈绍军迈出了略显稚嫩的舞步。   反思   但刚一起步,就“卡了壳”。没钱办事、没章议事、没人管事,陈绍军这才感觉到在农村干成一件事是多么的不易。
  陈绍军的“急”还在于自己的社会资源太少,很难为村里跑来贷款和项目。俗话说,“没米,呼鸡,鸡都不应。”农民又是最讲究实际,村干部究竟给村里带来什么样的实惠和好处,在他们的心里都有杆秤。
  在焦虑和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陈绍军逐渐找到了平衡。现在来自外部的援助极少,要扭转现状,还是先把内部给整理好。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陈绍军的工作中心后移了。在三年时间里,尽力使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建起来了,培养了一批青年苗子作为基层后备力量。
  “制度建立起来了,需要有人能接力下去。”假如农民依然无法联合起来应对市场,依然无法形成自己的利益表达机制,依然无法实现自我管理,那么农村无以为继之日,也就是光鲜的城市颓然倒退之时。陈绍军对这个判断坚信不疑。
  “下乡是把文凭转化为水平,把学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陈绍军坦言,在农村镀“土金”使他在心态上很容易找到平衡。
  大学生下乡,主观上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客观上也为农村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行动不仅仅是为了去看看,去同情谁,已经变成一种很有理想、非常高尚的一种行动了。不仅仅是为了增长智慧,更主要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