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走近“村官”
时间:2009-10-29 14:12:5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他们几乎什么都管,却不是公务员;他们从事着最难的工作,待遇却最低;他们是天底下最小的“官”,却有着天底下最大的事业——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走近“村官” 资料链接:江苏仪征市共计有193个行政村,村干部约 1100多人,年收入平均不到5000元,平均年龄超过45岁。
十余次辞职,十余次又最终留下,王春宝说:这里是我的家。
很少有人知道王春宝曾先后打过十多次辞职报告,有一次甚至在外面躲了十多天,人们更关注的似乎只是他和朱桥村所获得那一长串红艳艳的奖状和证书。
王春宝说自己1976年当上朱桥村村支书时是很威风的,社员劳动一天得多少工分全凭他说了算。为了带领全村共同,从80年代起,王春宝带领村民建起了玩具加工厂,并连续10年以每年产值增长200万元的速度壮大发展。朱桥村从一个不通公路的穷山村变成了有着690万元村级积累、全市闻名的小康村、富裕村,农民人均纯收由当年的70元猛增到3350元。
就在朱桥村经济蒸蒸日上和荣誉纷至沓来时,当家人王春宝却开始打起了辞职报告,原因很简单:既然组织上不可能为象他这样的村官解决行政编制问题,为了家庭和事业,在富了大伙之后他也该为自己致致富了。起先几次辞职都被乡领导好言劝止,1992年王春宝凑了8万元买了一辆推土机,铁了心准备辞职下海,据他测算一年可以挣回5万元。在外面躲了十来天后,一天夜里,他回到了村支部,一个人悄悄地在村里绕了好几圈。第二天清晨,他收回了辞职报告。后来王春宝说他回来是因为舍不得这个摊子,这里就是他的家。
一晃又是十年,二十余年的村支书生涯把王春宝磨历成了一位56岁的老人。走进朱桥村,你会觉得王春宝在这里完全不象个“官”,而更象是一位和蔼的家长和可敬的大叔。无论走进哪位村民家中,村民们总会亲切地喊上一声“老支书来了”!然后端凳、敬烟.倒茶,争相留他吃顿便饭,许多工作在闲聊中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在王支书满是皱纹却挂满笑意的脸上,我们读懂了他所说的“家”的含意。
资料链接:江苏省仪征市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地处经济相对薄弱丘陵山区,村干部工资从村提留中安排发放,部分薄弱村干部年收入不足3000元,甚至无收入。
村官难,穷村的村官更难。杨修道在“难”字当中作出了绘声绘色的文章。
墩塘村有多穷?全村负债80多万元,二年内走了三个村支书。
1998年7月,杨修道来到了原铜山乡墩塘村任村支书,首先听到的是村里人“杨修道,等不到割稻”的传言。全村四年的税费没能如额上缴,村干部两年只拿过200元的过年费,22个五保户过冬无着落。
面对破落的村委会,面对农民们想信任又不敢信任的目光,杨修道感到了自己肩头沉甸甸的份量。杨修道说:“一件实事胜过一万句空话,村里是穷,但穷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开展工作。”墩塘村地处丘陵山区,饮水卫生一直是影响农民生活重大难题,许多农民因水致病,因病致穷。铺设自来水管道需要投资5万元,如果等群众凑齐了钱再建,这项工程将不知拖至何时。1999年,杨修道动员村里其它4位村干部每人拿出1000元,又从村里挤出了5000元经费。拿着这一万元钱他一次次地跑改水部门,请求允许先期投入1万元,先把自来水接进农民家里,然后再逐年收取剩余费用。年末时,墩塘村5个组200多户群众终于第一次饮上了清洁甘甜的自来水。
仿佛在不知不觉之间,墩塘村人发现自己的家乡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种变化。新建的水泥渠道节水工程灌绿了全村800亩耕地,新铺的近10公里长的石子道路拉近了组与组的距离。村里新建玩具厂,有了一个有着500对种鸽的养鸽场,还多出了一片面积达200亩郁郁葱葱的茶园。
“限于经济实力,我们所做的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杨修道告诉我们:“但我相信积小成大、汇滴成河,时间长了,小事情也会带出大变化的。”
从1998年至今,墩塘村各项税费收缴率均在95%以上。
资料链接:村委会属民间自治组织性质,村干部不属公务员序列,被提拔和列编的可能性接近为零。
有学历年轻人当村官原本就是新闻,更惊喜的是他对“村官”岗位的全新理解。
丁恩浩第一次当“村官”时只有25岁。2000年2月,小丁被下派到高集镇友好村任村支部书记,许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一个年纪轻轻、又有着经济管理专科学历的镇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怎么会自愿下到村里去当个吃苦不讨好的村官。
友好村村民也对这位年轻的当家人有点摸不着底,好奇地盯着丁恩浩上任后的一举一动。一个多月后的支部会上,小丁拿出了一份他精心准备的《友好村经济发展三年规划》。《规划》气魄很大,有位村干部嘀咕着规划可能难以实施,小丁就如数家珍般地列出了友好村三大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一、原有经济经济基础较好,有加速发展的启动资金;二、交通便利,有可靠的市场资源保障;三、民风纯朴,有精神合力。一番话分析地有理有据,听得那位村干部不得不翘起了拇指。
2000年10月,友好村一举投入30多万元对原来的玩具厂进行大规模的翻修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高集玩具厂年创利税由6万元倍增至28万元,成为全镇名副其实的明星纳税企业。2001年,友好村通上了有线电视,费用比仪征市区还要便宜上200元钱。就在友好村村民们对他们的年轻支书暗暗称许的时候,丁恩浩又做出了一项更大胆的举动,今年3月,高集玩具厂与美国塞浦公司签订合资合同,合资兴建一个更现代化、更富于科技含量的合资玩具企业。他解释说他这是要利用外商的市场、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实现乡镇企业跳跃式的发展。
“如果仅仅是为了想当更大的官,‘村官’不是很好的选择,”在谈到当村官的经历时丁恩浩这样说:“但这并不是说‘村官’岗位就无所作为,相反,这恰恰是一个空间广阔、前景远大的事业,农民亟需帮助,农村大有可为,我选择了这个事业。”
关闭】【顶部
上一篇:“村 官”治水
下一篇:新任村官第一课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