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村官杨洪东
时间:2009-10-29 14:13:1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从山脚上到海拔816米的宁化县城郊宁化乡社背村,开车花了近一个小时。路上,杨洪东去看了正在扫尾的水泥路。这天天气预报极端气温零下3度,一路上林木葱绿,艳阳高照,风景怡然。

眼下正是农闲时节,在村部他的小屋子里稍事休息,杨洪东便要下到海拔300多米的洋屋甲村民小组了解养羊情况,这是他当天的工作安排的一部分。

和城郊乡一样,社背村行政区域也是东一片西一点,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6个自然村里。杨洪东每走完全村一次,就得花上两天时间。杨洪东是数学教师,不善言谈。去年7月,作为宁化县教育系统的下派干部,他从县六中副校长的位置上来到社背村,任城郊乡社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社背村离县城13公里,山高路陡,人口1394人。刚来时,全村交通不便,收看不了有线电视,手机没有信号。村财收入几乎为零,村里还欠了26万元外债。村民主要以种烟、种稻为主,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

洋屋甲是个有着69户人家的村民小组。到洋屋甲只能骑摩托车。杨洪东骑上摩托车带上记者就走:“前面路不好走,后头可以走竹山公路。”刚刚修好的两条竹山公路让杨洪东很兴奋:“有13.5公里长呢,没有一户村民伸手向村部要征地补偿和清苗费,修路没有碰到阻拦,一下就修好了。下一步就是将竹山路平整好。”

没有想到摩托车陷在了泥泞里,好不容易挣扎出来,走上竹山路,又冲出路外撞到了山坡,幸好及时刹住了车。记者细细一看,原来是路上的冰没融化,车打滑了。此时已是下午3时多。

杨洪东说:“今年春节前这里下了三场大雪。大雪封山路更难走。”

到洋屋甲,邱爵铭赶着羊群迎着夕阳归来。他拉着杨洪东问起了最近羊的价格。去年,他听了杨洪东的建议,养起了山羊。开始,他没有经验,杨洪东给他买来了一些养羊的书,当年冬天他就卖了30多头。他对记者说:“去年卖了近7000元呢。种田我连一百担谷子都收不到。我都快60岁了,没有文化,体力活干不了,放放羊还可以,收入嘛,那比种田好多了。”今年,他尝到甜头,又养了100多头山羊。

现在,村里像邱爵铭这样参与养殖业的村民很多。全村养羊100头以上的就有3户,养1000只鸭的农户有7户,养猪100头以上的有50多户。养羊、养鸭规模都已成为城郊乡之最。村里新建13口沼气池,其中最大的一口为75立方米。一位村民说:“很多人来参观呢。”

在很短时间里,杨洪东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受到村民欢迎。城郊乡的党委书记龚翠梅说了一件趣事。有一次大家和杨洪东到一个村民小组,一位刚杀了猪的村民认得杨洪东,他大声高喊:“杨书记,来屋子里吃杀猪饭。”这是当地对至亲好友的一个礼遇。龚翠梅说:“在一个陌生的村里,这么快地融入到村民中去,小杨他做到了。”对于孩子只有2岁多的杨洪东来说,要全身心地扑在深山里的这个小村,他得克服比别人多的困难。

县教育局对杨洪东的驻村任职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修竹山公路,为村民建自来水,解决社背村村民小孩的升学,县教育局都全力给予支持。杨洪东说:“上级的支持给了我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托派出单位县教育局,杨洪东在村民中开展知识扶贫、智力扶贫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技能。种养专业教师与农户一帮一,下村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邀请竹业专家、烟技员、兽医专家等到村举办培训、召开现场会。去年下半年,他们7次请来专家进村指导。

村民邱爵银说:“杨书记组织我们去安乐、治平等乡镇参观,让我们开了眼界。别的村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通过参观丰产竹林示范片、养猪场、蘑菇种植等,村民们受到了教育,观念得到了改变,致富的路拓宽了。

尽快修建好一条平坦安全的水泥路是社背村村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在修通巫高至社背村1.8公里水泥路的基础上,杨洪东又和沿途其他村一起,解决都寮至宁化主干道的水泥路,社背村还需承担1公里水泥路建设,资金缺口达到了19.6万元。没有钱怎么办?杨洪东和村民们商量,把路基、路肩拿回来自己做,村民自己投工投劳,同时,组织捐款。利用春节外出人员返村的机会,在年初二召开了一场外出返村人员座谈会。会上,杨洪东带头捐了500元。看到一个城里的下派干部带头为建设家乡捐款,外出人员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你五百、他一千,最多的捐了5000元,一场座谈会就筹集了3万余元,会后又陆续在村民中筹集了2万多元。

邱爵铭说:“再过几天,我们最后一条水泥路要通车了。”仅仅一年多时间,社背村基本形成了“两纵一横”的交通路网,村民们可以方便地往返方田、禾口等乡镇及城里。

让村民邱爵银感动的是,他喝上了自来水:“以前的水有腥味,泡茶不好喝。”社背村水源贫乏,长期以来,村民都是喝未经处理的井水,干旱时期老百姓经常因争水而争吵。刚入驻社背村的一段日子里,每当清晨起床,看着井边排着长长的挑水队伍,杨洪东总是皱着眉。

杨洪东专门向县教育局作了汇报,教育局领导当即表示大力支持。他立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了“一事一议”。在距村部1.6公里处,村里寻找到了水源。他们立即请技术人员进行了勘测论证,对水源作了化验。村民们自觉投工投劳,挖沟、挑砖、挑水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兴建沉淀池、清水池、安装水管。今年10月18日,全体村民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杨洪东打了个小九九:家家户户安装水表。按用水量收取水费。这样,今后维修、管理的资金有了着落。

根据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杨洪东在村里选择了一些居住相对集中、家庭条件较好、有一定文化的村民作为文化中心户,为每个中心户订阅了《三明日报》等党报及致富杂志等,把它作为传播信息、宣传党的政策的窗口,并以文化中心户为阵地,组织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广泛收集民意,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心户成了村民的精神乐园。村里现在有了规范的党建活动室,组建了“百姓读书社”,开通了村部广播,新建了CDMA基站,结束了手机无信号历史。在洋屋甲片区已开通了闭路电视,结束了村民看不上“宁化新闻”的历史。

在社背村村部的“百姓读书社”里,一位村民对记者说:“前一段,县里的电视台播了杨洪东的专题故事呢。”杨洪东对此有些茫然:“是吗?我没看见。”社背村村部还看不上有线电视,杨洪东对记者表示,这种历史很快会改变的。

在宁化县召开的省、市、县下派干部座谈会上,不爱说话的杨洪东去年以来三次代表宁化县43位县派驻村干部,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他说:“最好是少说些,行动和成绩才是最好的语言。”

分手时,太阳拉长了杨洪东魁梧的身影,他穿着的皮鞋还沾着泥土,挥挥手,他又上山去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