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硕士村官14年 霍清廉的选择
时间:2009-10-29 14:13:1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河南省卫辉县张武店村委会主任霍清廉,一个硕士研究生,原本身居省城,在团省委有一份舒适的工作,在很多人想方设法向大城市涌流之时,他却偏偏做了逆向选择———辞掉了工作,到农村当一个“村官”,一干就是14年。他是知识分子建设新农村中一名令人崇敬的实践者。 在民间,霍清廉、李昌平、桂小清可算得上是为农民呐喊的三个最强音。现在,李昌平、桂小清都到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工作,只有霍清廉一个人还在农村。 剪不断的农民情结 1962年,霍清廉出生在杞县胡岗乡孟庄村。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叔叔婶子收养了他。 饥饿和贫穷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永远的痛,13岁以后,霍清廉又增加了一种痛,养父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他担起一家三口人的重担,成了家里的半劳力,靠割草、捡粪挣工分,每到领钱的时候,霍清廉一大早就徒步跑去公社,四元钱,霍清廉攥得紧紧地拿回家,心里却没有得到钱的轻松和愉快。那时的他还没有什么理想,只觉得农村太苦太穷,当农民太难,得想办法离开农村。 初中毕业以后,霍清廉当了2年的小学老师,恢复高考后,他1981年报考了兰州大学、北师大。有人问他为什么报那么远,他说,要走就走远一点,这个地方太苦了。 后来他进入河南大学,1984年,作为三优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团省委。霍向领导坦言,自己更愿意教书,于是去了省团校教现代汉语。他1987年考上母校古代汉语专业的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继续回到原单位教书。尽管工作、学业、家庭都很顺利,但霍清廉并没有轻松,相反却感到不安。回到老家,霍清廉看到的仍然是贫穷。在郑州,老家经常来人托他找工作,霍清廉也尽量帮忙,但他常常想:这样做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还不如探索一条农民致富的路子。 在团省委,每年有10天时间下基层搞调研,霍清廉有意做农村发展的调查。他走访了40多个县,上百个农村,发现了一些问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同步。有的村里房子盖得不错,街上10来岁的孩子却叼着带过滤嘴的烟卷。霍清廉想,这样的富裕又有什么用。从对农民的感情上,从做学问的兴趣上,面对老家的发展滞后,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发自内心的想去探索: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怎么能把自己的命运和追求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落户张武店村 1991年霍清廉受单位委派来张武店村蹲点。 张武店村是河南卫辉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1984年,村里的养鸡业发展迅猛,一度成为我国第二大养鸡专业基地和河南最大的禽蛋集散地,养鸡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和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这时,霍清廉已经着手研究三农问题,他认为张武店村是人力资源、党的政策、土地结合的产物,是理想的研究之地。霍清廉就这样下了决心。19963月霍清廉辞去公职到卫辉张武店村落户。19973月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1999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对霍清廉的选择,许多人持怀疑态度,感到不可思议,说他是想出风头;更有人直接问他,到农村是来镀金还是来淘金的。霍清廉自己说:我觉得很正常,有感情做基础,又读过书、想做学问,这几个问题聚在一起,怎么不能这么做呢? 霍清廉的农村生活 霍清廉刚当上村官没多久,1997年,市场上的鸡蛋价格开始滑坡,原来一斤卖38,当时只卖到了18,而饲料没有降价,养鸡成本不变,张武店村的养鸡业受到重创,养鸡从50万只降到10万只。村里的经济陷入困境。霍清廉接任以后就开始应付讨债的人。 自张武店建村以来,共有9位村支书,其中学历最高的是大专生,最低的是小学文化程度,在大部分村民眼里,拥有高中文化程度就算是个文化人。霍清廉,一个硕士村官,他与村民的距离可想而知。 因为不是张武店村人,他还不能完全融入到这个“熟人社会”里。在他的日记中写到,作为一名外来村干部非常难,村民们对我有隔阂,我个人也觉得跟他们相处时总有一种不好下手的感觉。 霍清廉用行动和耐心等待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当时他内心在承受着煎熬。一面是村人对他抱着极大的期望,盼着他找资金、拉项目,尽快把村里建设好。一面是家庭的不理解,一直在城市居住的妻子盼望他有一份“正常”的工作,甚至连女儿都怕同学们笑话她爸爸是村干部。第三是舆论的压力。霍清廉常常想:尽可能不要有失误,在这个岗位上,如果失误没办法和大家交代。 霍清廉今年43岁,已到不惑之年。他认为人的过程就是奋斗的过程,支撑霍清廉在农村继续呆下去的就是三农问题,他希望做这方面的专家,有理论有实践,能够成为“霍氏体系”。 如今,霍清廉在张武店已经14年了,躬身实践使这位“硕士村官”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如今张武店村的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由1998年的8家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家。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抒发胸怀:“问路到农村,但见新天地。不知水深浅,水上有淤泥。大船不得行,令我顿锐意。豪语熠熠在,不罢亦不弃。不问天时何,但看有民意。相信精诚至,功至业自立。”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