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两个学生村官的不同生活
时间:2010-05-24 08:55:31来源:作者:李永
 2008年开始,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以来,在一个个身为独生子女的80后、90后中间,村官工作竟然得去“争”。《2010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北京2009年1.9376万人报名。
“我感觉自己像动物园笼子里被人参观的动物,很不自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要尽快融入农村,要获得他们普遍的认同,赢得他们赞许的目光。”
博峰,男,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大学生村官古丈,湖南最小的一个“袖珍”小县,省道S229线是吉首市通往这个小县城的公路,在这条路旁边有一个不起眼儿的湘西小山村,叫榔木村,它归属于吉首市马颈坳镇。这里的风景算得上秀丽,可生活十分贫穷,各种生活生产资源都非常贫乏。
博峰,长沙人,2008年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被安排到了榔木村,这个贫穷的湘西小山村。对于他这样一个喜欢流行音乐,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来说,这里的日子是真的苦。他说,当初来这儿的时候,一到晚上到处都是蚊子,或许是嗅到了城市血液的味道,这些世世代代都在大山里繁衍的蚊子特别喜欢咬他。睡不着觉,失眠的痛苦就这样折磨着他,农村的生活方式对他而言是一种考验。
由于是大学生村官,村里人对博峰的眼光有点儿特别。这目光中有好奇、有疑惑,也有期待。老乡们不解的是,这个穿着城里人衣服的年轻人是什么人,到榔木村来干什么。博峰说:“我感觉自己像动物园笼子里被人参观的动物,很不自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要尽快融入农村,要获得他们普遍的认同,赢得他们赞许的目光。” 小卖部成了沟通平台   初来乍到,博峰不认识这儿的任何人,他的“社交”圈子要重新开拓。“第一天下村我走到了村部门口的小卖部,小卖部是村里人茶余饭后聊天消遣的地方,每天午后都有村民三三两两地坐在那里聊天,男的抽着烟,女的做着针线活,小孩子在一旁玩耍。我知道这是融入他们的绝佳时机,但是我格外紧张,我硬撑着‘磨’到小卖部买了一包烟,给每个人送上一根,这就是我和父老乡亲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这一次“接触”中,博峰发现,村民们质朴的语言、憨厚的笑容和友善的目光,让他一下子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自在。博峰虽是长沙人,但他并没有在老乡面前显露出城里人的优越感,他告诉老乡们:“虽然我来自城市,但爷爷是农民出身,我就是农民的后代。”此言一出,乡亲们都乐了。于是,博峰就索性作了个自我介绍,告诉他们自己是选聘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并承诺,今后乡亲们的事情他都尽力帮忙,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向上级反映,他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于是,村里的小卖部成了他和父老乡亲们沟通交流的平台。每逢镇上赶场,父老乡亲们都要经过这个小卖部。为了能更多地了解乡亲们的情况,博峰决定先从生活小事上做起。于是他就在小卖部“蹲点”,看到老人就帮他们提东西,遇到小孩就送个糖果逗他们开心。渐渐的,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好接触的外地大学生,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他讲一讲。
有一天,一位大姐跟他聊起了打工的想法。大姐说,她想找一份家政钟点工的工作,但是没有信息渠道,无法获得相关的招聘资讯。博峰听后,默默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上,利用去城里开会的机会,他走了几个家政服务公司,记下了联系方式。回到村里,他把一串电话号码交给了那位大姐。一周后,他再次遇见了那位大姐,大姐说她顺利找到了一份钟点工的工作,硬拉着他去她家里吃饭。
博峰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我认为是举手之劳,乡亲们却铭记在心。这种饱含着乡土气息的质朴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不需语言亦可交流的感动!” “没把我当外人看” 在农村的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免不了磕磕碰碰,产生矛盾纠纷。博峰的工作中还涉及到化解村民矛盾的方面。去年年底,有一位村民和邻居在饮水上发生了矛盾,两家人都理直气壮,互不相让,一路争执到村部。为了化解矛盾,博峰采取“逐个击破”的战术,他先让双方冷静下来,然后分别找了两家的当家人谈话,跟他们讲明道理。很快,双方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事情得以解决,双方握手言和,那一刻,有一位乡亲说了一句话,让博峰特别感动:“小伙子,你年纪不大,处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了。”
渐渐的,博峰对村民更了解了,他的村官工作越来越上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等,这些我们平常听起来都跟国家大事一样的工作,在博峰的村官工作中都有序地开展起来。
由于能跟乡亲们深入交流,博峰的村官工作做得游刃有余。但是,农村生活的艰苦条件毕竟让他感觉不适。
问他有没有想过离开,他说,相比之前在城里的生活,这里简直是单调无比,他想过离开,但他却没有这么做。他说,在这里,他能找到城里难觅的那份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问他不舍的是什么,他说,他觉得乡亲们的一碗水、一杯茶,还有那些单纯而真诚的眼神,都让他不舍。
  春节前,博峰要回长沙探亲了,临行前,乡亲们送来了椪柑、腊肉和香肠,让他带回家。要知道,在这个物资很不充裕的小山村,这可是过年才能吃上的好东西。而现在,乡亲们把博峰看做亲人一样,他们喜欢跟他聊天,因为能从他那里获取很多资讯,他们喜欢跟他讲讲烦心事,因为在老乡们看来,博峰是个比较“有办法”的人。
博峰说:“或许我在这个小山村里经历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感天动地的壮举,但跟乡亲们能良好地融在一起,获得父老乡亲们对我这个异乡年轻人朴实而真诚的厚爱,我觉得很满足,乡亲们没把我当外人看。”
博峰还说,榔木是他的第二故乡。
小波(化名),男,北京市通州区王各庄村大学生村官2008年7月,由于学校下令的离校期限是6月底,大部分毕业的人都纷纷离校了,而小波却仍在自己的寝室里等待,等待北京市通州区村官报到的那一天。楼道里,那熟悉又喧闹的嘈杂声已经不再了,整个楼层里只有零星两三个“钉子户”还住在自己的寝室里头吹着风扇。
终于,报到的日子来临。小波清楚地记得,那是7月10日。这一天,小波早早就起床了,他觉得很兴奋,因为自己满心期待的工作历程即将展开。离校之时,他竟不觉得感伤,因为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感到满意,反倒是想赶紧脱离令他失望的学校全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当中去。
于是,在整理好行李后,小波便激动地拖着它们大步往接送村官的大巴走去。好不容易把行李装上了车,小波跟着大巴来到了土桥,同行的几个准备当村官的校友们一起打车到了镇政府,尔后,每个村的村书记都把他们一一接回去了。
小波说:“跟我们同行到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大约有30来人,当时哪个村官具体去哪个村都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所以每个村的书记很快就把我们都‘认领’走了”。
在被村书记“领走”后,小波得知自己将来3年要工作的地方叫“王各庄村”。车上,村书记跟小波闲聊了一会儿,让来自农村的他觉得特别亲切。“村书记当时在车上,问了我老家是哪儿的,哪个学校,学的什么专业。我都一一回答了他,当时觉得他特别的和蔼可亲。”小波回忆道。 王各庄村的村官生活   在小波被接到了王各庄村后,书记很快帮他安排了住宿——一个离村子不远的派出所。小波说:“很多村的村官都安排在这个派出所里,因为这样便于统一管理,不仅安全,也有利于村官生活。”他接着解释道:“住在派出所里,一来可以保障村官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二来可以在所里的食堂吃饭,不必自己每天辛辛苦苦做饭;最后,把村官们都安排在一起,我们能随时跟彼此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而不必什么事情都一个人独自承担。”
他说:“就我知道的,像有一些地方,村官直接自己住在村里头,那样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想象一下吧,山村里头就住着自己一个人,孤独、封闭都会给人带来压抑的。”
在安顿好自己后,小波得知在王各庄村里还有另一名大学生村官。由于时间错开了一年,再加上工作安排不同,他们俩共事的时间很短。小波说,一般村里头都不会同时安排两名村官的,况且王各庄村还不大。
由于派出所离王各庄村有一段距离,而且小波当时并不会骑自行车,所以上班和吃饭都很不方便。一周后,村书记便把他安排住到了村子里头。工作一个月后,出身农村的小波就觉得自己完全适应了村里的生活。然而,独自在村里工作很是孤独,为了回到派出所跟同事们一起生活,小波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骑车。
提起学骑车的经历时,小波笑着说:“我老家在湖南山区的农村,由于地面高低起伏,所以我们那儿基本不可能骑车,通常学生们上学都靠走路,我也不例外。一开始学骑车,我对于身体的平衡老是掌握不好,一跨上车就容易摔、容易倒。同事们刚开始都得帮我扶着,后来他们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辆稍小的自行车让我练习,并告诉我一些注意事项。就这样,我自己慢慢练了一周,然后就学会骑车了。”他接着说,“学会骑车的那一瞬间,我觉得特别有满足感。”
学会骑车后,小波如愿地搬回了派出所。每天早晨8点钟,小波都会准时起床洗漱,吃完早饭后迎着朝阳向村里出发。穿行于村里的林间小道,凉风拂过面颊,树影婆娑,小波一边感叹村里风景独好,一边却又思绪万千:我这个村官该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他心想:发挥作用,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帮助百姓提高收入,但作为村官还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在农村很多人都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资金,唯一有的便是那一亩三分地,然而土地的产出又很有限,当前的小农经济又不可能搞规模生产,搞集约利用无从下手……这让小波在从事村官工作中很是苦恼。
由于派出所与村子的距离不是太远,小波经常在困惑和思索之时,便不知不觉到了村里。这时候,两委班子经常会聚在一块儿聊,可能是工作的事情,也可能是闲事。小波说:“在当村官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做的工作都比较琐碎,村里头一般涉及到动笔的活儿,就让我来做。还有就是,我会每季度甚至是每月地收集全村的医疗报销单,收集完药费单子交由社保部门,次月会计会从社保部门把药费拿回来,然后再发给村民,这就是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另外,我做的工作还包括做一份经济统计表,主要就是统计一季度村里的经济数据。此外,我们还会进行对党员的远程教育等等。”
在村里过了一年的村官生活后,小波被调到派出所帮忙4个月。今年1月份,组织部负责村官的岗位调动又把他调到了镇上工作,帮忙至今。 令人印象深刻的“红色1+1”   在提起这一段时间的村官生活,小波讲述了一段最令他印象深刻的经历。“当时,北京科技大学一个学院的党支部来到村里,与我们村的党支部结对帮扶,共求进步,共同组织了一次‘红色1+1’的活动,活动一部分是走访部分村民,在村民家里同他们聊天,感受淳朴的民风;另一部分是同村民互动做游戏,真正‘与民同乐’。”
“我们是在村北边的树林里进行游戏的,那里是村里的一个聚集点,由于有游戏和奖品,村民参与的热情很高。游戏的其中一个环节是,两个小孩两脚全绑上气球,然后互相踩,看谁先踩破;还有就是击鼓传花,我们让那些没玩好的,给大家唱歌。结果村里的一位老太太还真给大家唱歌了……当时氛围很好,大家游戏的热情很高,而我也因此吼哑了嗓子,不过很是开心。”小波回忆道。
摆在小波面前的是,一年的村官生活后他将再次面临人生的又一次抉择。对此,小波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他说,希望能考上公务员或者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