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卢国平:一个汉子的农业梦(图)
时间:2011-06-01 14:42:30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玉


“如果说是土地让我取得了成功,而党的好政策则无疑是我成功道路上的助推器。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是卢国平见到记者所说的第一句话。他话语中饱含的浓浓深情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1966年,卢国平出生于南昌县蒋巷镇洲头村的一户农民世家。看着父辈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努力耕种,一整年下来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卢国平在心里告诉自己:这辈子,我绝不当农民!1986年,高考落榜的他回到家乡做起了小生意。随后,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萌生了新的想法。

  “我记得那是1997年,我在上海做麻袋生意,无意中走进了嘉定区农村,看到了一幕我永远也忘不掉的景象。那一排排整齐的机械化耕种、机械化收割场面,完全使我对自己家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传统耕种模式进行了颠覆。那一刻,他告诉自己:我要回家当农民。”说干就干,卢国平毅然关掉了麻袋公司,带着自己现代化农业的梦想回到了家乡。

  1998年,江西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蒋巷镇由于地处鄱阳湖边境,地势本来就偏低,洪水的无情让村民们当年的汗水付之东流。村民们都不再种田了,大家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村里的1018亩低洼地荒废了。而这一千余亩撂荒的农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卢国平心里,他想到了承包。可是能行吗?如此大规模的承包之前并没有过先例,成功了还好,可是失败的话,自己能承担那个后果吗?卢国平在心里打鼓。经过不断地反复思考,1999年,卢国平不顾家人的反对,以每亩126元的价格签下了一千多亩低洼地的承包合同,而且一下签了20年!消息传开了,村民们也惊呆了,大家并不相信一个不会种田的年轻人,一块种不出收成的低洼地,能搞出什么名堂?可是,镇政府和村委会都十分支持卢国平的做法,不断地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他支持,这无疑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

  创业初始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1999年的夏天,收稻子的好时节来临了。正当卢国平准备聘请村民来收割稻子时,气象局传来的消息却让他再也无法开心起来。原来,原本以为会晴上好几个月的天气却突然说是晴不到一个月了。这一千多亩稻子,自己没有收割机,人工收割最快也得要三个月,该怎么办呢?卢国平叹气了。可是很快,好消息传了过来。镇政府及时把卢国平的困难报告了县政府,县政府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联系了当时县里的农技局。当天,农技局就立刻把当时还是展销的5台收割机送了过来。考虑到村民可能不会使用收割机,局里还派了多名驾驶员过来进行实地操作。通过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双抢”工作终于全部完成。“说实话,当时政府给我的帮助真的是一场‘及时雨’,没有这场‘及时雨’就没有我的今天!”卢国平告诉记者。无疑,政府的帮助为卢国平的事业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1999年至2009年,卢国平的现代化农业梦想腾飞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及“一田三种”种养路子等科技手段的先后创造和使用,高科技人才的招聘……让卢国平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科技种粮的甜头。如今他所创立的江西国旺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拥有固定资产6124万元,员工328人的规模型企业。

  卢国平富了,可富了的他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他不仅把自己所创造的各种先进农业技术传授给周围的村民,公司的328名员工也都是村里的人。“没有他,我也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老人名叫卢大婵,今年已经65岁了。他承包了卢国平公司的400多亩土地,自己每年除了能获得保底工资8000元外,400多亩田地每年收益的40%也归他所有,总的算起来,每年他能有近3万元的收入。“像我这么大年纪,出去找工作人家都不要了,可我在家乡却能每年拿到这么多钱,我真的很满足。”老人乐呵呵地补充道。而像卢大婵这样的村民,村里还有许多。

  在普通人的眼里,做农民可能是一份没有出息的工作,可卢国平却用自己的方式,在“农民”与“成功”之间划上了等号。无疑,这是一个农民式的传奇。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