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座迷宫,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但始终有一扇门向我们敞开,也许它不是我们曾经想进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湖口县流泗镇青年农民工邹和民返乡创业,不仅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有益之门,更为广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开启了一扇有益之门。
刻骨铭心的打工路
1996年高中毕业后邹和民跟随叔叔在辽宁沈阳做油漆工,起初半年学徒。第二年自己单干,并带了五个徒弟。做油漆这行,一般下半年更忙,东北的天气冷,小厂房里没暖气,在零下10多度的情况下,喷漆管都冻了,只有边烧开水边喷漆,管子冻了就放在开水里泡,然后再喷漆,再泡。他干活很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尽管工作的环境嘈杂,但心中还是幸福的,因为每月能赚到对他来说相当可观薪水。慢慢的在外面朋友多了,路子开阔了,凭着精湛的手艺和良好的口碑,他开始包事做,所带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这是他得到的第一块“蛋糕”。
然而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2006年农历腊月十五,也就是邹和民生日的那天,他没有得到自己的生日蛋糕,而是一个人躺在离家千里的白洋淀医院里。三天前他遇车祸了,在从河北返回江西的路上。事后同乡将重伤的他就近送进医院,等到脱离危险再照顾他两天便回去了,因为年关将近,都要赶回家过年。孤身躺在病床上,他知道自己的命保住了,并且也没有落下残疾,这应该算是幸运的了,但他此刻真的连死的心思都有。车出事了,拉的一车家具随之报废,本想把宏源家具厂老板用来抵工钱的家具卖掉,给油漆工们发回家过年的钱,可现在家具没了,自己还躺在医院里,虽说自己一手带出来的油漆工都是乡里乡亲的人,没有雪上加霜地催他要工钱,但这些兄弟连年累月的跟着自己在外面闯荡吃苦受累很不容易,如今他们都两手空空的回家过年,叫他们怎么去面对家人啊,每想到这里,他的心里就特别的难受。捱到出院,年过完了,再联系欠他工钱的河北老板,已没有了踪迹,期间去家具厂找过好几次,老板不在,会计出纳都说没有钱,应付了事。吃了几回闭门羹,于是他横下一条心——一心回家,哪怕是种田,再也不做这样的小包工头了!
从油漆工向小老板的艰辛一跳
时间很快走到了2007年的春天,眼看村里村外的人都轻车熟路的出去打工,此时的邹和民还不知道自己今年到底该干些什么,内心的迷惘一如村前山坡上的野草,趁势疯长。以前在外做油漆,从行业上来说自己是非常熟悉的,包多少事,要多长时间,能赚多少钱,心里清清楚楚,现在自己决计不出去,本地又没有什么上规模的家具厂可以有那么多的油漆可做。怎么办?这是每天都烙在他头脑里的问题。
思来想去,邹和民打定主意,决心从事糕点生产。他的选择并不是茫然的冲动,他妻子和他结婚前曾在一家蛋糕作坊打过工,有着一定的经营经验和生产技术。创业的想法有了,但具体怎么做,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租个什么样的店面?租店面、买生产设备的钱从哪里来?仅靠妻子以前那点生产技术行不行?生产出来的蛋糕怎样才能有比较好的销路?面对这些困难,邹和民没有低头,他和妻子一起把结婚前送给妻子的首饰卖掉,再向亲朋好友筹些钱,在县城的鄱阳湖大市场接手一家有意转让的服装店店面,再买来比较简单的设备,边干边学。从2007年三月下旬正式营业到端午节,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邹和民算算帐,除开所有的开支,居然赢利了近两千元,这比他先前预计的要好得多。他说,新店开张开支很大,前期几乎都是投资,再加上没有相对固定的顾客,城区的糕点店面也不少,我早做好了前几个月亏本的心理准备,没想到还赢利,这给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万事开头难,邹和民顺利的闯过开头一关,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和自己的妻子知道。他现在常回忆起刚创业时的几个月,鸡蛋一板一板的进、面粉一包一包的进,不敢进多了,一是没有足够的资金,二是怕做了卖不出去成为观赏品。因而给他送货上门的鸡蛋商和面粉商常笑他说,人家和你的店面差不多大,鸡蛋几箱一进、面粉几包一进,你到好,自己放不开手脚,却让我们天天跑。到夏天,他的店面日照时间特别长,总共二十来平米的大小,摆摆设备和柜台,夫妻两人就没什么可以藏身的地方了,在狭小的空间里,他和妻子只有打流水仗,一个在后台围着设备汗流夹背的烘焙蛋糕,一个在前台招徕生意,隔段时间轮换一次。因为心疼妻子,邹和民每次在后台烘焙的时间故意拖得长些,有回他没注意,呆的太久,以致中暑晕倒了。还记得2007年中秋节前,为了自己的店也能做出香甜可口的月饼,他让妻子去广州学习广式月饼的制作工艺。妻子去了一个月,学了一个月,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照看生意、照看不到两岁的孩子。那天生意特别忙,一个人前台后台忙得团团转,就把孩子丢在一边任其玩耍,等自己闲下了想抱抱孩子时,发现孩子不见了,于是喊孩子的名字,喊了几声,才听见某个角落有咿呀咿呀的声音,巡声去看,孩子正趴在柜台的底下,手里还捏着满是灰尘的半个面团,毫无疑问,另外半个沾满尘土的面团已经被孩子吃到肚子里去了,邹和民一把抱起孩子,两颗滚烫的泪水滑落下来,一肚子的辛酸。
“品一品”,品出创业新滋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上良好的信誉,以及经验和技术的积累,邹和民在城区的糕点行业终于站稳了脚跟,分得了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并且生意逐渐跑火,收益也越来越高。同时给他带来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这块“蛋糕”做的更好、做的更大?
如果说邹和民以前在河北的那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叫做“遭遇变化”的话,那么他选择在家乡创业该叫“适应变化”,而现在,他要做的是“享受变化”了。他的“享受”从2008年3月一系列的更新开始,买了地段更好、面积更大的店面,在城郊拥有了更宽阔的生产车间,引进了大量更先进、生产能力更强的设备,招募了更多的工人,开辟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取得了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并且注册了属于自己产权的商标“品一品”。
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市场。邹和民刚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想法,就在县就业局的积极帮助下取得了几万块钱的优惠政策贷款,解决了更新设备和厂房的部分资金,从而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又是在县工商局工作人员的及时提醒下注册了商标。有人问邹和民,为什么你的商标不叫“尝一尝”或是别的名称?也有人说,这个小伙子会取名字,“品一品”好啊,那么多张口,作为食品类商标,生动形象。面对这些议论,邹和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家议论我说明关注了我,都是在帮我做免费的广告啊。而更让他兴奋的是,有时下乡去了解市场信息,时不时的会听到店主和顾客这样的对话,“‘品一品’的蛋糕什么时候有啊?”“下午就有,我马上打电话叫他们送”。邹和民的糕点销售,除了紧紧抓住城区以外,早已将乡镇和农村市场也拽在手里,甚至辐射到了邻县。他不像有的老板坐在店里等生意上门,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的当今,他放开手脚、主动出击,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第一时间服务顾客,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的车子曾一天换过两个轮胎。
邹和民曾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娃,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如今,他通过短短两年的艰辛创业,拥有了自己的厂房,自己的店面,和自己的特色销售渠道。挺过创业初期的艰难,一路顺水又顺风,富裕起来的邹和民,并没有忘记曾经吃过的种种苦头,更乐于帮助身边困难的人,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08年下半年,原本在沿海打工的许多人都提前返乡,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这些人家庭的收入,邹和民便以串门闲聊的方式吸纳他们到自己的厂里务工。十几个新去他厂的人都说,在外打工是马不停蹄满街的找工作,哪有人像邹老板主动上门请我们去做事的,在自己本乡本土做事,好处多着呢,可以照顾老人,可以照看读书的孩子,厂里淡季或上三班倒的班我们还可以种点田地,收入也不比在外面差。
“卖用的不如卖穿的,卖穿的不如卖吃的,这是生意场上的一句俏皮话,我之所以选择食品行业,因为它投资可以少些,风险也相对小些,技术含量也不如高科技那么的玄乎,资金周期短、见效也快,相对容易做大,小产品也有大市场,卖煎饼的能卖出百万千万家产,我相信做蛋糕的努力干也可以。”望着车间日夜不停的生产设备和来往穿梭按序操作的工人,邹和民动情地说:“现在我的生产规模还不算大,产品的知名度也不高,但总有一天,我希望‘品一品’糕点,会像湖口糟鱼一样成为湖口的一张名片。”
在人生的迷宫里,邹和民的确是敲开了一扇有益之门,他不仅获得了自己的“蛋糕”,而且乐于与人分享他的“蛋糕”,我们祝愿他的“蛋糕”越做越大。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