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画水镇明焕村一畈田里,一台插秧机正在插秧。73岁的种粮大户陆文学站在田边看,去年他种了36亩晚稻,今年要种100亩。谈到古稀之年何来如此雄心,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农指着身边的陆太良说:“育秧、播种,都由这位师傅帮我完成,如何治虫也向他请教,我种田倒也省力省心。”
今年64岁的陆太良是画水镇陆宅村人,年轻时就参加过水稻直播培训,还曾担任我市农民顾问团的负责人。他家里经营着一个农资经销店,并在王坎头承包了30亩田搞规模种粮。从去年开始,陆太良购买了插秧机、高压喷雾器和1.6万张秧盘,并请了数名帮工,做起“田保姆”。现在,当地110多户农户请他管理水稻,涉及9个村庄600余亩田,其中25亩以上的规模种粮户有7户。当地有人因此说,画水农业服务社会化初现端倪。
这种新现象,其实迎合了多方面需求。对于一些种粮大户来说,他们将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种田经验虽然丰富,但自身无法种好那么多田地,请这位有经验的“田保姆”管理,能让他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于一些“散户”来说,同样如此。据了解,当地种粮人以年长者居多,他们舍不得田地抛荒,又不再年富力强,请“田保姆”正好可以为他们解决困难。
陆太良做“田保姆”,实行“两条腿”走路。对于种粮大户,他以提供技术、秧盘、插秧机为主,每亩收费25元;对于散户,他提供育秧、插秧、秧苗治虫等服务,每亩收取100至120元,插秧后管理(包括治虫)每亩约100元。陆太良说,收支基本平衡,他的盈利主要来自政府的优惠补贴,像购买插秧机、秧盘,机械化插秧,政府都有补贴,“现在种粮真的很合算。”
“种田省力了,我们也种。”抱着这种想法,陆宅村、吴宅村有不少村民今年种了晚稻,并请“田保姆”管理。陆秀村巉头自然村离陆宅村较远,每亩稻田的管理成本明显提高,但有一位村民还是找陆太良做“田保姆”。在管理上,陆太良可谓是尽心尽责。他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着农事,比如今年单季稻他已经为农户治了三次虫:6月27日一次,7月12日一次,7月25日一次。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陆太良还给自己管理的稻田上保险。
在平时,也经常有农民来向陆太良请教田间管理,有时他还得赶到现场查看。陆太良自嘲说,这个时候自己更像个“庄稼医生”。上个月,陆太良因在农业统防统治方面表现突出,受到金华市农业局表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