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交流
“小配角”潘保生的别样天空
时间:2011-06-01 14:42:53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玉


100亩玉米地,让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潘保生成了凤池村最大的“地主”。然而潘老汉这半年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别人解释,自己只是有些耕地,勉强算是“土地主”。因为论富裕程度,与同村开厂子的老支书杨志高和做小生意的张润喜相比,他还仅仅是个“小配角”。

  “老汉”与玉米

  村民并不羡慕潘老汉。在风池村,乃至整个安泽县大多认为种植玉米只是一种传统,并不会带来财富。安泽县距离临汾市只有80公里,却有着天壤之别,山沟沟里的安泽仿佛是一座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植被、无污染的河流让这里得到了“华北小江南”的美誉。优越的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富足,祖祖辈辈靠种玉米为生的村民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命运。当山西的煤老板在外省一掷千金购买成栋楼房时,在这里依然能看到破旧的窑洞。

  为了摆脱贫困,村子里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留下来的老人也干起了与种地无关的买卖——老支书杨志高买了几台工程机械机,张润喜在村子里开起了小杂货铺,每个村民都还没忘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的几垄地撒上玉米种子。只是玉米已经不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成了生活中的“配角”。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祖辈到我们这辈就是种玉米。”潘保生还是在踏踏实实地种着自己的地,靠天吃饭,没有太大的奢望。随着子女外出打工,家中负担的减轻,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安泽县属于丘陵地貌,凤池村则被人们称为“村中窝铺”,1200多口人,只有1371亩地,人均一亩多一点。在2001年的时候,潘老汉承包了村后的一座荒山,100亩地虽然不多,但是却成了名副其实的村中“地主”。开始的时候只在山上种了30几亩的玉米,其余的土地一直闲置着。“打算种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果树。”这个想法却很快就被否定了。“植被太茂盛了,病虫害就极容易传播,投入多、收益小。”潘老汉说。

  今年,潘老汉和老伴修山道,从老杨支书那里雇来机械,将这荒山头都种上了玉米。“一亩地能产800到1000斤的玉米,最起码能赚300元。”潘老汉美滋滋地算着细账。按照这个比例,他今年就可以收入1万余元。就在去年,玉米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比以前的月份要低8、9分钱,这依然没有动摇潘老汉的决心。“国家有政策、一亩地就可以获得40元的粮食补贴,专项种植费也有10元,还有农机具费用每亩也可以获得15元的补助。”这样算下来,种玉米不赔本。搞规模生产,反而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增加收入。

  杨志高和张润喜都认为“小配角”潘老汉赶在了他们的前面。

  信贷员的故事

  购种子用钱、买化肥用钱、雇设备用钱,是谁帮助了前几年还住窑洞的潘老汉完成了自己的想法?赵艳辉,安泽县府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员。别看赵艳辉只有30岁,却是一名“老信贷员”,凤池村的大多数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潘保生这两年都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年初的时候到村委会门口去看“榜”。张榜的那一天,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他总是会在人群中看到杨志高和张润喜两个大忙人的身影。“看到你名字了吗?”杨志高问,“我是一星”,潘老汉很骄傲。这是信用联社组织的信用评定,共分三个等级,一星级最高,享受的优惠政策也多。“整个村子有262户农民,其中241户都能评上星。”赵艳辉解释。

  潘保生第一次借款是在2007年,当时只有8000元。“贷款在几年前还是件丢人的事情,现在则不同了,谁贷款谁就是要干事情的人。”熟悉村子情况的杨志高告诉记者。

  “我们开始在这个村子试点的时候,也只有60多户农民参加了信用评定,大家都不理解这是什么东西。到现在已经百分之百进行评定了,这个村子还被列为了省级信用村。”村头白底蓝边的石碑醒目地刻着“省级信用示范村”。

  “虽然之前我一直没有借款,但是小赵对我家的情况还是很了解。”潘老汉说,潘保生的资料就放在村委会的一个柜子里。“我们有一个初评小组,由村子里的村官或者有威望的人、以及我们共同组成,挨家挨户地去调查。然后就形成了一个资信档案,虽然潘保生以前没有从我们这里贷过钱,但是我们对他的情况也都记录在这个档案中。”府城农信社主任郭海军介绍。潘保生的档案中只有一个文件——“评定星级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调查表”,资产情况,收入情况,还有品行、资金实力、债务情况都是在这个表里有所体现。

  今年的时候,初评小组根据潘保生的实际情况,又继续给他评了一星级,授信10万元。

  信贷员赵艳辉认认真真地在潘老汉递过来的在一个红色的小本子上写下贷款的数额。参加了信用评定的农户都有一个这样的小本子,只要打一个电话,信贷员就会上门办理,然后农户就凭借这个小本子到信用社取钱。

  赵艳辉的“权力”很大,他“管”着3个村,550多户农民。每个村民手中都有他的一张名片,“我们只要打一通电话,赵信贷员就会赶过来”,村民说,“我是一天都在村子里跑”,细心的赵艳辉随身都要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仔细地记录着每位农民的联系方式。“他们忘记还利息或者贷款快到期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通知他们。”

  “这两天该还利息了。”潘保生跟杨志高说。“我也记着呢。”杨志高回答。“以前都是村里的大喇叭告诉我们该还利息了,现在大家都很自觉,不用通知都过来。”2007年,安泽县农信社办理小额农户贷款总额2亿元,不良率只占0.01%。

  服务的延伸——村周服务

  在今年的3月份赵艳辉有了第二个办公场所——凤池村村委会的图书室,这里有了另一个名称——“信合便利店”。

  “如果不是这几天的雨水,地里的玉米干得都卷着叶子。”杨志高说。即便下过了雨,也错过了最佳生长期,路两旁的玉米只有半尺高。“我的收成要少了四成。”去年一下子扩大面积的潘老汉也有些发愁,“所以我今天就到村委会找小赵来聊聊。”“我每周都会固定一天在这里为农户提供服务,这样农民就更能方便地找到我。而且我有些信息也可以告诉农户。例如我最近发现我管辖的另外两个村子哪个村子玉米收购的价格高,什么牌子的种子比较好,都可以及时沟通。”

  赵艳辉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农信社的代办站撤销后,尤其像凤池村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出现金融服务盲区,农户办理业务很不方便。根据这种情况,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临汾办事处推出了“村周服务”这项措施——在信用社辖内已创建为生计信用村的新农村试点或重点推进村,设立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专人,按周到村,为农户提供咨询等业务。截至目前,临汾全市农村信用社已设立14个便利店,共调查农户6456户,调查面积达83.4%,评定信用户5170户,授信总额10104万元。

  “如果在便利店能够领取贷款、办理存款就更好了。”杨志高说,“我们最初的构想是在信合便利店里就可以为农民提供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扩充股金等服务,但是有个风险控制的问题,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项服务。”省联社临汾办事处主任袁思义说。

  在安泽,潘老汉“配角”的命运没有改变,玉米种植的“配角”命运也没有改变,但在金融扶持下,命运的改变似乎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