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村是兴文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在2007年由高石坎村和安宁村强村并组合并为龙凤村。该村位于连天山麓,与江安县接壤,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55户,2909人,耕地面积3000亩,是省级生态村、宜宾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巾帼文明示范村、市级平安村。
宜宾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姚星华
现任龙凤村党支部书记的姚星华从1997年7月任村干部以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勤劳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十年的艰苦工作,龙凤村办公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通讯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他多次被市、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爱民书记、先进个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宜宾市农村优秀人才,以他为典型制作的专题片《连天山的儿子》被省、市委组织部多次采用报道。
强班子,塑造坚强核心,做新农村建设领路人
1997年,姚星华放弃经商发财的机会,毅然决定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出任高石坎村文书,即使自己家庭收入减少,也无怨无悔。1998年,姚星华任高石坎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10月组建高石坎、安宁联合党支部时,又当选为联合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遍了辖区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并进行大胆的探索,努力寻找项目发展经济。
高石坎、安宁联合党支部成立之初,原安宁村个别村民认为高石坎村支部兼并了安宁村党支部,有不满情绪并提出了很多凝问。面对这种状况,姚星华没有灰心,他走村串户,拜访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同志,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从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疏理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公开承诺。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赖,2007年强村并组村支书“三推直选”中,党员推荐100%,群众推荐94%,组织推荐100%。
在行政村合并的基础上,姚星华对把村民小组合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将14个村民小组合并为8个,并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致富带头人选拔到小组长岗位上来,形成兼职兼薪、提高待遇、提高工作效率的用人导向,组建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明的村组干部队伍。支部在致富带头人中不断发现人才并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
夯基础,加强公益事业,做群众贴心人
公路不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原龙凤村的交通真实写照,影响着村民生产、生活,严重制约了龙凤村经济发展。姚星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想富,先修路”,要改善交通条件就必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于是他召集两委班子,认真分析、仔细研究、统筹规划,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形成“一事一议”,自己带头捐款。同时,跑市、县各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与乡党委书记一道南下广东举行龙凤村在粤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介绍龙凤村发展规划和家乡变化,让与会人士深受感动,赢得了大家的积极支持,纷纷解囊相助。又求助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多渠道筹集资金,带领村民投工投劳8000多个。两年多时间里,新修公路5公里、维修村道8公里、硬化公路5公里,连入户路硬化5000米,他没要一分报酬。现在每天有4趟班车从县城发往龙凤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为了提高用电质量,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他多次跑电力部门争取计划,组织村民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历时两个月,彻底改造了电网线路。为改善办公条件,他多方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5万元,修建“四室四站”240平方米,硬化篮球场、羽毛球场、院坝2000平方米,各站室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方便了群众办事。协助乡党委、政府正筹划承办五星乡新农村运动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村民的团队精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兴隆小学聘任姚星华为社区委员会主任,从此,学校的建设发展,无时不牵动他的心,为消除学校安全隐患,让教师安心工作、学生安心学习,他和学校一道共谋校园“四化”建设,由社区委员会发出倡议,号召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采取自愿捐资的形式,筹集资金6万元进行整治,修建了围墙、天桥、花园、硬化了球场,现校园清洁卫生、环境舒适、花草飘香,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为改善村民生活用水条件,他向上争取项目,筹集资金15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两个自来水站,使550户、2500人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近三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180万元、社会各界捐款18万元、村民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新建沼气池260口,改炉灶降氟720户,“四建五改”256户。村里创新开展了“三户”创评活动(和谐文明户、生态庭院户、卫生示范户),定期检查评比,不断扩大创评率,一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龙凤展现在世人面前。
壮支柱,提高群众收入,做致富带头人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姚星华多次外出考察,反复论证,结合本村实际,确立了“夯基础、壮支柱、改环境、建新村”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走“猪—沼—桑、果、竹”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
方向明确了,他说干就干。他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在自家耕地栽了3亩桑园,4亩杂竹,在他的带动下,1998年—2007年全村发展蚕桑1000亩。期间,姚星华还同茧站技术人员一起不厌其烦地组织蚕农召开养蚕技术培训会,通过培训,全村呈现出学科学、用科学的喜人势头,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干,农民群众跟着干,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2008年全村产茧850担,蚕农收入60万元。
山上栽桑养蚕,山下田间又种什么呢?仅靠传统农业,种水稻、种玉米,土地利用率低下,再加农用物资上涨,收入很难增加。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姚星华,但凭着一股冲劲,请专家分析、论证,自己出去考察学习,请业主进来投资发展,2008年100亩弥猴桃科技示范园落户龙凤村。该项目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规划三年带动周边农户发展500亩弥猴桃,果农增加收入200万、务工收入10万元。同时在果园内间种黄豆、花生和种草养鹅,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增加群众收入10万元,前景非常广阔,这一产业的引进为龙凤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姚星华还动员村民以入股形式,成立荒山造林协会,组织村民把山坡栽上了树苗和竹子,保持了水土。2009年初又成功引进龙凤村在北京创业成功人士曾绪均投资240万,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建立3000亩杂竹基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基地建成投产后,竹片砍伐、竹笋加工和竹制品加工可解决民工就地就业300人,同时带动运输业,年可增加村民收入200万元,开发旅游观光收入100万元。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姚星华感到身上肩负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始终对龙凤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又在谋划龙凤村新的美好蓝图:到2013年蚕茧收入100万元,猕猴桃收入250万元,杂竹收入300万元,出栏生猪6000头,收入480万元,劳务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通组公路硬化10公里、标准化整治10公里;90%农户用上沼气;家家户户看上闭路电视;100%农户用上电话;90%农户饮上卫生自来水……
建设和谐龙凤、生态龙凤、文明龙凤是姚星华奋斗的目标,他计划用5年时间,把龙凤村初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