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开始担任“村官”以来,和平乡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江晨海带领全村干群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桑、茶、药、菜等多经产业,实现了个人小家和集体大家的共同富裕,他用自己对“村官”岗位的忠诚和执着,书写了一位好“班长”和一名产业带头人的感人故事。
当好“班长”带好班
太平村是和平乡内最大的行政村,全村有550户2176人。近几年,该村党建、计生、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项工作在全乡综合考核中均名列榜首。知悉村情的干部和群众,都知道这一切均缘于该村有个好“班长”。
在外闯荡多年的江晨海深知,要搞好村里的工作,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要提高“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为此,他从抓学习入手,自己先学,再带领党员干部学,然后带领素质较高的群众学,以学习凝聚人心,从学习中探寻发展思路。
班子素质提高了,下一步就是要加强团结,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在几次“两委”换届选举中,江晨海坚持紧跟老同志,团结新同志这一宗旨,把班子成员凝结成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集体,在他的努力下,太平村“两委”班子里,杂音少了,空话少了,实干多了。2008年村“两委”换届,从群众到组长到党员都是同一个声音:“江晨海挑头,其他同志配合,我们太平村就要这样的班子。”
选准产业带好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是江晨海领民致富的思路。
江晨海抓住县、乡水泥路建设的契机,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从跑项目到筹资建设只用了3个多月,一条5公里的高标准水泥路就纵贯全村。争取国家农发项目和茭白堰项目,新修拦河堰4条,渠道近千米,改造机耕路3000多米,保证了全村60%的农田旱涝保收。争取县能源建设项目建450口沼气池,全村90%的农户用上了干净的沼气,既节能又美化了环境。
太平村桑、茶、药等主导产业基础很好,群众的热情也很高。然而,精于市场分析的江晨海发现了“问题”——产品销售渠道零散、规模种养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影响了群众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热情。“只有在村内建起蚕茧、茶叶、药材的收烘加工场所,提高产品附加值,群众增收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与“两委”班子充分讨论后,他迅速启动了相关工程。两个月时间不到,一座占地面积600m2的收烘站就在村部边上建成了。茧站对全村27万斤鲜茧采取菜单订购,每市斤价格提高了0.3-0.5元,全村蚕农仅此一项增收13万多元。当年还为村集体增收近万元。
借茧站建成的东风,太平村又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兴建了4座茶叶加工厂。全村800多亩茶园的鲜叶都能加工成干茶销售,茶叶质量上去了,销售价格提高了,茶农收入增加了近10万元。
瞄准市场添亮点
“中药材产业将是继桑茶菜之后,岳西农民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我们有环境、气候等滋生中药材的“天时”,有可供中药材生长的广阔荒山的“地利”,还有国家推广和保护中医药产业这一“人和”的大好机遇。我们村正在抢抓这一机遇,力争把太平村建成全县最大的中药材专业村……”,从事药材经销10多年,现任县药业协会副会长、和平乡药业协会会长的江晨海,对中药材产业和市场很有研究。
中药材是太平村的第三大产业,瓜蒌、灵芝、蒙花、杜仲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多亩。该村还建成了200亩GAP认证药材基地,目前正在和上海一家药业公司洽谈合作事宜。选准市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后,江晨海带领村里的产业带头人外出闯市场,在安国亳州中药材市场里,太平人设立了7个销售门市,村内的中药材绝大多数实现了在药市的直销,帮助全村药农增收3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本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江晨海多次到科技局请来专家、技术人员,为药农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指导。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