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书记啊,在党员杨梅林呢。”一进朱山村,向村民打听姚锦明书记的家,他们就会这样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难不成姚书记的家安在了杨梅林?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姚锦明看到朱山村的30余亩荒地,多年闲置,浪费资源,就带领村里的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在荒地上开垦设立了党员杨梅林,由村中党员种植杨梅并进行管理,此时他正带领村里的党员为杨梅进行除草施肥。
云山街道朱山村位于从市区出发沿四七省道行进五公里左右的地方,现有村民500多人,村中多山岭,村民靠山吃山广种杨梅,杨梅是该村的特色经济,现有杨梅林1600亩,已投产1000亩。杨梅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长卷上的酝酿:初尝甜头
朱山村,五十里杨梅长廊的第一站,姚锦明自05年当选为朱山村书记,在他任职的几年里,朱山村杨梅林规模不断扩大,种植与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去年该村经济总收入508万元,其中光杨梅收入就有102万元,人均年收入为8000元,但村集体收入却仅有一年不到两万元的杨梅分片承包款。近几年来,就是这个小山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展观光游,成立了杨梅专业化合作社,统购统销,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发展杨梅上山采摘游等途径,达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双赢,取得的发展点亮人的眼球。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朱山村书记姚锦明。
长卷上的耕耘:不断摸索
为了实现以杨梅带动生态旅游,村民早日增收、小村经济腾飞,朱山村两委在姚锦明书记的带领下,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摸索研究,取得了一致想法:要想搞活杨梅经济,还应从优选杨梅品种、生产早投入、提高杨梅品质入手。明确了目标后,姚锦明就带领大家深扎杨梅山搞样本种植,优选种、细管理。第一步,通过梳果技术,使杨梅提前3-5天上市,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第二步,姚锦明带着村里的杨梅到国家有关部门参加品质认证,连续三年荣获金奖,初战告捷。第三步,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科学管理,提高合作水平。第四步,注册商标。要想让村里的杨梅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足,还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姚锦明带领大家积极申请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终于朱山杨梅有了自己的商标,通往市场的有效通行证有了坚实保证。接下来,姚锦明又有了三个新的想法:1、游人品尝朱山杨梅,体验采摘乐趣。2、整修道路,开辟停车场。3、精细管理,组织杨梅种植专业户参加杨梅施肥、剪枝、疏果技术培训,加强管理水平,提高杨梅品质。
长卷上的激情:大显身手
杨梅成了朱山村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已经成功了一半。姚锦明并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停步不前。要真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杨梅生态游”,姚锦明感到迫在眉睫必须 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一是发展观念依然保守。二是村里的基础设施落后。三是要考虑杨梅经济深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朱山村确定了“建绿色村庄、兴生态旅游、富朱山百姓”这一活动主题,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1、建立党员联系专业户制度。组织党员分别联系纯农户、务工户、杨梅种植户等不同类型农户,就如何增加农业投入、拓宽致富门路、转变观念谋求致富新途径等进行推广宣传,使村民的农业生产和再生产工作健康持续发展。2、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浇筑观光游步道,方便游客上山。朱山村打算浇筑3500米的通山观光游步道,现已完成1500余米。3、大力发展农家乐。制定赏杨梅林、采杨梅果、尝农家菜的休闲观光路线,通过举办杨梅节等活动扩大宣传,吸引各方来客。
姚锦明向大家描绘着未来的发展前景:1、兴建水库工程。切实解决朱山村1600亩杨梅、100亩农田的灌溉难问题,保护生态环境。2、修建停车场。为缓解杨梅节旅游停车难问题,朱山村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新建了一处停车场。3、美化村庄环境,打造靓丽、宜人的氛围。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包括完成朱山溪改造、路灯安装、村中绿化、旧房拆除、土地复垦及通村公路绿化等项目。安装路灯,整修绿化带。为实现村庄亮化、绿化工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朱山村在47省道至村口道路安装路灯,并在道路两旁整修了1000米绿化带。4、培育农家乐经营户,设立农家乐示点户,完善旅游服务。延伸发展休闲旅游,开展季节游,包括春季赏花、夏季品梅、秋季钓鱼、冬季观雪等项目。
长卷上的后话:舍小家为大家
在外人眼里,姚锦明天天泡在杨梅山,日日奔波部门单位,把村集体看得比家重,整天心思放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的他究竟图什么?但这一切,在村民眼里,姚锦明不图小家为大家,修通村公路、成立杨梅合作社、实施村庄整治,这一切都是为大家谋福祉。他带领的村两委是实干的村干部,用村民的话说,“下届还选他当书记。”这对于一个村干部来说是最大的褒奖。
“只有朱山村的老百姓富了,生活变好了,我才觉得为大家做了点事,在村干部的位置上留下点什么。”这是姚锦明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心里,装的更多的是朱山村事、朱山村的人、朱山村的明天,大家有理由相信,有了干净干事的村干部,朱山会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越走越宽。
评论 |
|